褐噪刺莺(英文名:Brown Gerygone,学名:Gerygone mouki),是雀形目细嘴莺科噪刺莺属的鸟类。曾称作褐林莺,小型的雀形目鸟类,原生于澳大利亚东部沿海地区。其上部羽毛呈深橄榄灰至橄榄褐色,面部和下体颜色较淡,为灰色、奶油色或淡褐色。尾羽深色,部分可能带白色尖端,体长约10厘米。在澳大利亚东部的雨林中广泛分布,常见于沿海雨林,有时也会出现在红树林和干燥硬叶林。
外形特征:体型小巧,约9-11厘米长,体重约5.5克。上体橄榄褐色,头部略带灰色调,具黑色眼线和淡色眉纹延伸至眼后,灰褐色面颊和颈侧;尾部与背部相似,带有宽黑亚端带,除中央尾羽外其余尾羽内网近尖端有大白色斑点;下体偏白,胸腹部有淡黄褐色晕染,下尾覆羽乳白色;虹膜砖红色或深棕色;喙黑色;腿橄榄灰至黑色,足底黄色。雌雄相似,幼鸟虹膜暗淡或偏浅,与成鸟相似但更显朴素。不同亚种间存在微小的体型和羽毛差异。
鸣叫特征:全年歌唱,声音为单调平直的‘what-is-it, what-is-it’,缺乏同类甜美音乐般的音质,或发出柔和、均匀音调的3-5音节‘diddle-it-did-it’,亦用于联系叫声。有模仿黄脸吸蜜鸟和东黄鸲鹟的报道。
生活习性:主要栖息于雨林,亦可见于其他湿润森林、沟壑和沿河植被,非繁殖季节会迁移到非雨林环境。食性以昆虫为主,包括甲虫、蝇、蝽、蚜虫、膜翅目昆虫和鳞翅目幼虫。通常成对或小群(最多六只)活动,活跃于树冠层,偶尔加入混合物种群,如巨嘴丝刺莺、黄斑吸蜜鸟、淡黄歌鸲鹟、山刺嘴莺、灰扇尾鹟和黄胸船嘴鹟。
生长繁殖:繁殖期为6月至2月,主要集中在9月至12月,热带地区较早。雌鸟筑巢,巢为椭圆形、顶窄结构,入口狭长,常用绿色苔藓、蜘蛛网或细根系固定,并装饰以浅色苔藓,内壁为细树皮纤维,衬以柔软植物绒毛、毛发、羽毛或苔藓,常有下垂的“尾巴”,悬挂在离地面3-6米的树、灌木、树苗或藤蔓上。每窝产2-3枚蛋,白色至淡红色,有细小红至紫斑点,由双方孵化,孵化期18-19天;雏鸟由双亲喂养,育雏期14-16天。巢穴可能被霍氏金鹃和金鹃寄生。
区别辨识:与沼泽噪刺莺和棕胸噪刺莺相似,但具有独特的白眉纹和灰脸。红树林细嘴莺虽有白眉纹,但无灰脸,两侧更多白色,眼更红。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
地理分布:主要分布于澳大利亚东部,从海岸到大分水岭的斜坡和高原;在维多利亚州南部和西部的分布范围有所扩大。
其他:褐噪刺莺的声音是澳大利亚东海岸雨林的典型声响之一,其巢穴有时会被两种蝙蝠作为栖息地。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褐噪刺莺的全球分布信息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褐噪刺莺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