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扇尾鹟(英文名:Grey Fantail,学名:Rhipidura albiscapa),是雀形目扇尾鹟科扇尾鹟属的鸟类。广泛分布于澳大利亚、所罗门群岛、瓦努阿图和新喀里多尼亚等地。其显著特征为长长的、淡色尖端的尾巴和细小的喙。上体呈灰色,下体较浅,具有狭窄的白色翼纹和白色的喉部与胸部之间的黑色边框。亚种间上体色调和尾羽白色部分的范围有所不同。
外形特征:成年雄性灰扇尾鹟体长14至17厘米,体重6.5至9克。上体呈烟灰色,脸部两侧亦为烟灰色,有短而窄的白色眉纹和耳羽上方的狭窄白色条纹;飞羽烟灰色,翼覆羽有小白色尖端,内侧次级飞羽有宽阔的白色边缘;尾羽暗灰色,外侧尾羽的外缘有暗淡的白色边缘;下巴斑点相当淡灰色,上胸有一大而模糊的烟黑色带,下胸和腹部新鲜时为深奶油色,磨损后变为脏奶油色,两肋深灰色,延伸到上腹两侧;虹膜深棕色;喙黑色,腿非常深棕色。雌鸟与雄鸟相似,但平均翅膀和尾巴较小。幼鸟像成鸟,但翼覆羽尖端为淡赤褐色;雏鸟更暗淡,灰色体羽有赤褐色尖端,眉毛处有淡黄色渗透,翼覆羽尖端暗赤褐色,喉咙白色,胸前有淡暗赤褐色冲洗,两侧灰色,其余下体有微弱温暖的淡黄白色光泽。不同亚种间差异明显且复杂,主要在澳大利亚,变化主要在于灰色深度和尾羽图案:alisteri亚种上体颜色较浅,脸侧面颜色较深,胸带较窄(不延伸到两侧),尾羽颜色较深,尾羽有较宽的边缘;preissi亚种上体中灰色,脸侧面颜色较浅,翼覆羽的白色尖端较大,尾羽较灰色,下巴斑点缺失,胸带较小(不延伸到两侧),其余下体颜色较浅;albicauda亚种上体中等棕灰色,翼覆羽尖端更大,下巴斑点缺失,胸带小且颜色较浅(不延伸到两侧),其余下体颜色较淡,尾羽比例非常长,中央两对羽毛暗灰色,外侧尾羽3-4对白色,外缘标记有暗灰色,最外侧两对完全白色;keasti亚种上体、翼和尾羽暗灰黑色,胸带非常大且更黑;pelzelni亚种上体颜色较浅,翼覆羽几乎无尖端,胸带小且定义不清(不延伸到两侧),其余下体颜色更灰色;bulgeri亚种尾羽大部分棕色,有明显的白色羽毛轴,最外侧尾羽边缘和尖端为白色;brenchleyi亚种与前一种相似,但下体颜色更淡,中央尾羽有时为棕色。
鸣叫特征:灰扇尾鹟的叫声包括重复的单一“tweet”音作为接触信号;快速的笛声作为警报。
生活习性:几乎适应任何林木环境,包括公园、花园、热带雨林、其他森林和林地(尤其是边缘和空地)、有散落树木的农田、伐木后的再生区;也能适应半干旱灌木丛,包括澳大利亚的mallee和金合欢(Acacia)树丛,河岸植被,异域松树(Pinus)种植园,偶尔出现在红树林。已很好地适应了欧洲定居点和人类改变的栖息地。在澳大利亚,主要栖息在湿润和干燥的桉树(Eucalyptus)森林和林地,通常有高大的树木、茂密的灌木层和开放的次生林;在诺福克岛(Norfolk Island),从雨林到花园的各种有树木或灌木的栖息地中均有分布。在澳大利亚,海拔分布从海岸到1500米;在所罗门群岛(圣克里斯托巴尔岛)海拔500至900米。
生长繁殖:灰扇尾鹟的繁殖季节在澳大利亚为8月至1月,南部更长;在圣克里斯托巴尔岛(所罗门群岛)9月开始筑巢,幼鸟依赖期至1月;在瓦努阿图9月至1月;在诺福克岛9月产卵,12月巢中有幼鸟;一季中常育有2个或更多的窝,在瓦努阿图通常有2窝但有时会有3窝。单独繁殖,领域性强,与对手鸟类在相邻领土边界发生争执;对哺乳动物和其他感知到的威胁进行集体驱赶。求偶包括空中追逐、歌唱回合和一些站立展示;在配对形成和筑巢期间,雄鸟喂养雌鸟。巢由双亲共同建造,耗时2至20天,为一个小杯状,通常底部悬挂着“尾巴”,外部直径51至64毫米,深度32至63毫米,内部直径38至44毫米,深度25至32毫米,尾巴长度25至178毫米;由细草和树皮碎片制成,有时含有苔藓、地衣、枝条或其他植物材料,外部用蜘蛛网紧密包裹,有时加入毛发或羊毛,内衬细草、根须和毛发,有时还有植物绒毛、树皮纤维、苔藓或羽毛;筑巢位置变化很大,但通常放置在细水平树枝或分叉处,通常被树冠遮蔽,有时悬挂在水面上,通常位于树、树苗或灌木中,但也可能在人造结构中,高度从低于1米到30米。巢穴在产卵前的放弃很常见;一对灰扇尾鹟在一季内会建造多达七个巢穴,并在产卵前放弃高达71%的巢穴。每窝产卵数在澳大利亚为1至5枚,可能达到6枚,通常为3枚(keasti亚种为2枚),平均尺寸为15.8×12毫米;蛋壳颜色为白色至淡黄色或淡黄色,带有淡棕色至红棕色、淡赭石色或赤褐色的斑点和斑点(通常在大端形成盖帽或环,有时散布在整个蛋壳上),平均尺寸为15.8×12毫米在澳大利亚,16×12.5毫米在诺福克岛。孵化通常从最后一枚蛋开始,由双亲轮流孵化,平均孵蛋时间为约11.5分钟,换巢时间往往为1至2秒(坐巢鸟有时允许观察者触摸),孵化期通常为14天,有时为15天,偶尔更短;离巢期通常为10至15天;幼鸟由双亲喂养和照顾几周后离开巢穴;新的窝通常在前一窝仍被喂养时开始,此时雌鸟孵化而雄鸟喂养幼鸟。经常被杜鹃寄生:在澳大利亚,由淡色杜鹃、扇尾杜鹃和灌丛杜鹃、霍氏金鹃和金鹃寄生;在瓦努阿图,由扇尾杜鹃寄生。在澳大利亚,孵化成功率41%至57%,离巢率约为19%(41%至59%的巢至少养育一只幼鸟);巢穴捕食者包括澳大利亚的斑噪钟鹊。双性均可在第一年繁殖。最长寿命记录为超过9年零8个月。
区别辨识:灰扇尾鹟与其他同属物种的区别在于其上体的烟灰色、下体的浅色以及尾羽的白色边缘。亚种之间在上体色调和尾羽白色部分的范围上存在差异。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
地理分布:灰扇尾鹟广泛分布于澳大利亚、所罗门群岛、瓦努阿图和新喀里多尼亚。在澳大利亚东部和西南部尤其普遍,但在许多沙漠地区很少见或不存在;在诺福克岛上常见且广泛分布,但由于岛屿小且种群有限,被认为是脆弱的。在圣克里斯托巴尔岛(所罗门群岛南部),在海拔500至900米处较为常见,低地未知。
其他:灰扇尾鹟在繁殖前频繁放弃巢穴,可能是一种生活策略,以迷惑捕食者。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了解更多灰扇尾鹟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