缎辉阔嘴鹟

Satin Flycatcher Myiagra cyanoleuca

缎辉阔嘴鹟(英文名:Satin Flycatcher,学名:Myiagra cyanoleuca),是雀形目王鹟科阔嘴鹟属的鸟类。雌鸟则以其明亮的橙色喉部引人注目。分布于澳大利亚东南部和塔斯马尼亚,尤其在南澳大利亚和新南威尔士的东海岸较为常见。由于红狐的捕食和栖息地丧失,其种群数量正在减少。

外形特征:缎辉阔嘴鹟体型约17厘米,体重约为17克。雄鸟头部和上体呈深蓝黑色,腹部为白色,两者的界限呈明显的凹形;雌鸟上体为灰蓝色,头部带有蓝色色调,翅膀边缘较淡,下体从颏部到上胸部为丰富的橙色,与白色的下腹明显分界。尾巴展开时呈扇形。

鸣叫特征:鸣声为尖锐的金属上升哨音,如“choo-ee, choo-ee choo-ee”或“pwee pwee pwee”,以及清晰高音的‘weir-to-weir-to-weir’或‘thurp, pewit pewit pewit’。还有‘chwee-wip’三声重复,音调比铅灰阔嘴鹟的叫声更为尖锐,以及粗糙的‘bzzurt’嘶嘶声。

生活习性:缎辉阔嘴鹟常单独或成对出现,偶尔会形成3-4只的小群体。它们通常在森林的树冠层活跃,行动敏捷,几乎不停歇。以昆虫为主食,偶尔食用种子。在高枝上捕食昆虫,偶尔会在叶间快速追逐节肢动物,极少在地面活动。

生长繁殖:繁殖期为10月至翌年2月,一窝产卵2-3枚,通常为3枚,卵色白至奶油色,带微弱的蓝绿或青绿色泽,有棕色、赭石色和紫色斑点,平均尺寸为19.4×14.8毫米。双亲共同孵化,孵化期约为16天;双方都参与育雏,雏鸟期约15天。巢可能被金鹃霍氏金鹃淡色杜鹃灌丛杜鹃寄生。

区别辨识:雄性缎辉阔嘴鹟铅灰阔嘴鹟相似,但前者头部和上体颜色更深,尾羽更黑,胸部分界线呈凹形而非凸形。雌鸟与铅灰阔嘴鹟雌鸟类似,但上体颜色更丰富,有更深的蓝色,头顶部颜色更暗,呈现出遮盖效果。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

地理分布:繁殖于澳大利亚昆士兰州中东部至维多利亚州和塔斯马尼亚州(澳大利亚东南部),并在新几内亚北部和东部、俾斯麦群岛及澳大利亚东部沿海稀疏分布。非繁殖季节出现在新几内亚北部、东部和俾斯麦群岛东南部卫星岛。

其他:缎辉阔嘴鹟原属于Platyrhynchos属,曾被称为satin Myiagra和satin Myiagra-flycatcher。Myiagra属的特点是明显的性二型性、蛋的花纹以及无图案的冠羽。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了解更多缎辉阔嘴鹟的信息:

Download on App Store Get it on Google Play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