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丛杜鹃

Brush Cuckoo Cacomantis variolosus

灌丛杜鹃(英文名:Sahul Brush Cuckoo,学名:Cacomantis variolosus),是鹃形目杜鹃科八声杜鹃属的鸟类。中等体型、尾长而具横斑的寄生性杜鹃,胸部与腹部呈温暖的黄褐色,眼周灰色而无黄色环。它分布于澳大利亚东部和北部,向北延伸经小巽他群岛、摩鹿加群岛、新几内亚至俾斯麦群岛,常见于各种森林环境;南方种群具南迁习性。其最显著的辨识要点是缺乏黄色眼圈、尾具明显横斑以及独特的下降哨音和“脑热鸟”式加速鸣叫。

外形特征:体长20–24厘米,体重30–40克,体型在Cacomantis属中属中等,小于Cuculus属杜鹃。头与喙相对小,尾和翅较长。成年雄鸟上体灰至灰褐色,喉与胸灰色,下胸及腹部珊瑚红色。雌鸟具两种色型:常见“灰色型”似雄鸟;少见“横斑型(hepatic型)”上体暗褐与肉桂色横斑相间,下体淡色具灰横斑。幼鸟上体凌乱肉桂与暗褐横斑,尾黑褐具肉桂缺刻,头橙棕与暗褐斑驳,下体白至淡黄白具暗斑、V形纹或横斑。

鸣叫特征:鸣唱频繁,常见一连串7–8声哀怨哨音,音调逐步下降,呈“M”形双折音,似“fear-fear-fear…”;另有尖锐三音节“where’s the tea”及单声“裁判哨”。亦会发出著名的“脑热鸟”式叫声:反复加速,愈叫愈快。

生活习性:栖息于雨林、次生林、灌丛、红树林、水边密林、种植园及村落林缘,海拔自低地至新几内亚1300米。澳大利亚南部种群繁殖后北迁越冬;热带澳大利亚种群部分留居、部分北迁至帝汶、摩鹿加及新几内亚。以枝叶间取食为主,主要食物为毛虫(有毛与无毛)、鳞翅目卵、蚱蜢、甲虫、蜂类、蜘蛛及蜗牛。

生长繁殖:繁殖期随雨季变化:昆士兰北部9月至翌年1月,金伯利地区12月至翌年3月。巢寄生,已知寄主达数十种,包括鹟科、吸蜜鸟科、刺嘴莺科、燕鵙科、鸲鹟科、扇尾鹟科、王鹟科、绣眼鸟科及太阳鸟科等。卵19×14毫米,白色具褐色或黑色小斑点,孵化期少于13天;雏鸟裸身黑色,出壳即排逐宿主卵及幼雏,17–19天离巢,离巢后继续被喂养约一个月。

区别辨识:在澳大利亚及新几内亚,与扇尾杜鹃淡色杜鹃分布重叠。与扇尾杜鹃区别:后者具明显黄色眼圈、尾侧白缺刻显著、尾更长且呈楔形、下体多灰色并具横斑;幼鸟上体纯色棕褐,横斑更密集,常具锈色上背或黄色眼圈。与淡色杜鹃区别:后者下体全灰至近白,眼后有粗黑颊纹;hepatic型雌鸟背纹似灌丛杜鹃幼鸟,但面部斑纹明显且下体几无斑。与东方中杜鹃区别:体型明显更大(29–33厘米),具黄色眼圈,腹横斑更粗黑,尾具棕红与暗褐相间横带。

保护现状:IUCN: Least Concern(无危)。该种尚未单独评估,BirdLife International将其归入灌丛杜鹃复合体整体视为无危,在澳大利亚与新几内亚普遍常见,惟数量略有波动。

地理分布:繁殖区:澳大利亚北部及东部(自西澳大利亚金伯利至昆士兰、新南威尔士),并向东经新几内亚及其众多卫星岛、俾斯麦群岛(除马努斯岛外)、D'Entrecasteaux群岛。非繁殖区:澳大利亚南部种群越冬于帝汶、罗地岛、韦塔岛及摩鹿加群岛等。

其他:本种原被视为灌丛杜鹃复合体之一,与苏拉威西杜鹃)、锈胸杜鹃等曾合并或拆分,现基于形态与鸣声差异独立成种。Tanimbar群岛的繁殖群可能代表一尚未描述的亚种。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灌丛杜鹃的全球分布信息

Download on App Store 下载 Android APK Google Play 下载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灌丛杜鹃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