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道眉草鹀

Meadow Bunting Emberiza cioides

三道眉草鹀(英文名:Meadow Bunting,学名:Emberiza cioides),是雀形目鹀科鹀属的鸟类。别名: 大白眉、三道眉、犁雀儿、韩鹀、山带子、山麻雀、小栗鹀,又称大白眉、三道眉、犁雀儿等,是鹀科的典型代表。这种英俊的大型鹀类,以其独特的脸部花纹著称:耳羽深褐色,眉部和喉部淡色,眼先及眼下有黑色条纹。雄鸟颈环灰色,上体和两胁呈锈色。雌鸟头部纹路更淡,颈环不完整,下体黄褐色。常见于亚洲东部开阔地带,包括森林边缘、农田和草地。其分布范围内唯一能发出多音符叫声的鹀类。

外形特征:三道眉草鹀体长约17厘米,体重17-26克。雄鸟繁殖期羽毛颜色鲜明,头顶部红褐色,有较宽的白色眉纹,耳羽深褐色,对比鲜明的白色颊纹和黑色亚颊纹;颈后粉棕色,颈部两侧灰色,上体红褐色,有暗褐色条纹,臀部和尾上覆羽无条纹,呈红褐色;翅膀羽毛红棕色或暗棕色,中覆羽和大覆羽窄端白色;尾巴深色,最外侧一对尾羽有大量白色。雌鸟色彩较淡,头部图案较弱,颈环不完整,下体粉棕色。幼鸟整体色淡,有精细的条纹,胸部有斑点而非条纹。成鸟有五个亚种,其中tarbagataica最为淡色,weigoldi较为明亮,castaneiceps最小且最暗,ciopsis具有独特的细长喙和黑色耳羽。

鸣叫特征:三道眉草鹀的鸣唱是从小灌木或高树顶发出的简短而急促的乐句,类似于的鸣声,被转录为“chi-hu chee-tsweet-tsweet-tuee”。ciopsis亚种的鸣唱有所不同,具有颤音节奏,可以转录为“ziu-chuhu tsitsirri tsetziz”。典型的叫声是一系列短促、尖锐的“zit zit zit”。

生活习性:三道眉草鹀主要栖息在干燥开阔的生境中,如灌木丛、农田、草地和开阔的林地。它们以草籽和杂草种子为主要食物,夏季会增加昆虫的摄入量。冬季时,它们会在小型到中型群体中觅食,通常由30-40个个体组成,偶尔可达数百只,与雀科和其它鹀类混群,尤其是在早晨和傍晚前往偏爱的饮水地点。它们在地面上觅食,姿态蜷缩。

生长繁殖:三道眉草鹀在4月开始繁殖,雄鸟占地并配对。4月底至5月初,雌鸟在林间灌木或山坡草丛地面筑巢,巢呈碗状,由草茎编织,内垫马鬃兽毛,平均直径约11厘米,高10厘米,深6厘米。每巢产卵3-5枚,卵呈白色或浅天蓝色,带有褐色细纹和斑点,孵化期为11天。雏鸟在另11天后离巢,由亲鸟带领活动直至8月末形成小群。它们每年繁殖两次。

区别辨识:三道眉草鹀栗斑腹鹀相似,但三道眉草鹀的喉与胸对比更强烈,耳羽褐色而非灰色,白色翼纹不明显,上背纵纹较少,腹部无栗色斑块。幼鸟色淡且多细纵纹,与灰眉岩鹀淡灰眉岩鹀的幼鸟相似,但中央尾羽的棕色羽缘较宽,外侧尾羽羽缘白色。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

地理分布:三道眉草鹀的繁殖区域包括中亚的东部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通过俄罗斯南部、蒙古、中国东北部至日本的萨哈林和库页岛。在中国,它们分布于新疆北部、云南和浙江西北、东南部,韩国半岛和日本北海道至屋久岛。冬季时,一些鸟会向较低海拔移动。

其他:三道眉草鹀在冬季会迁移到较低的海拔或平原地区,它们的食谱随季节变化,冬季以野生草籽为主,夏季以昆虫为主。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了解更多三道眉草鹀的信息:

Download on App Store Get it on Google Play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