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灰眉岩鹀

Rock Bunting Emberiza cia

淡灰眉岩鹀(英文名:Rock Bunting,学名:Emberiza cia),是雀形目鹀科鹀属的鸟类。直译: 岩鹀,分布于新疆西北部、西藏等地区,常见于海拔200-4000米的山麓、丘陵、平原及山地的灌木丛、草丛、耕地、森林林缘、河谷阶地或岩石等开阔地带。该物种体长约16厘米,具有独特的外观特征和生活习性。

外形特征:雄鸟头部有鲜明的黑色条纹,胸腹部呈栗色,上体为深褐色,下体为淡色;雌鸟和幼鸟外观相似,但颜色更为柔和,头部条纹不那么明显。雄鸟成鸟头部和胸部为灰白色,与黑色侧冠纹、眼纹和髭纹形成鲜明对比;背部和翅膀上覆羽为深棕色,翼上有两道明显的白色翼带;尾巴黑色,外侧尾羽边缘白色。雌鸟与雄鸟类似,但色彩较为暗淡。幼鸟头部有棕色条纹,胸部和两胁有暗色斑纹。

鸣叫特征:鸣唱为清脆、高音调的歌曲,带有突然的音阶变化,有时为短促的高音节,最后一音上升并重复。叫声通常为弱而尖锐的‘tzi’及其变体,受惊时发出‘trrr’的声音。

生活习性:栖息于裸露的低山丘陵、高山和高原的岩石荒坡、草地和灌丛中,偏好朝南的斜坡,常出现在有零星树木的灌丛、草丛和岩石地面。主要以草籽、果实、种子和农作物为食,繁殖期间以昆虫和幼虫为主。常成对或单独活动,非繁殖季节会形成小群。白天在地面上觅食,发出‘jier、jier’的叫声。

生长繁殖:繁殖期从3月底到8月,产卵高峰期在5月,有时会有两窝甚至三窝。巢建在地面上的浅坑内,由干草、苔藓和毛发构成,雌鸟负责筑巢。每窝产3-6枚卵,孵化期13-15天,由雌鸟独自孵化。雏鸟由双亲共同喂养,留巢期9-13天。

区别辨识:灰眉岩鹀相比,淡灰眉岩鹀分布限于新疆西北部、西藏等地,侧冠纹为黑色而非栗色。此外,淡灰眉岩鹀的翼上有白色翼带。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

地理分布:繁殖区域包括西北非洲、南欧东至中亚、喜马拉雅山脉,以及中欧部分地区。非繁殖季节,一些个体迁移到较低海拔的耕作区。

其他:主要为留鸟,部分个体可能迁徙或游荡。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了解更多淡灰眉岩鹀的信息:

Download on App Store Get it on Google Play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