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斑腹鹀

Jankowski's Bunting Emberiza jankowskii

栗斑腹鹀(英文名:Jankowski's Bunting,学名:Emberiza jankowskii),是雀形目鹀科鹀属的鸟类。罕见的中型雀形目鸟类。其分布区域狭窄,仅限于中国东北部的沙丘灌丛地带,如内蒙古东部和吉林西部,以及蒙古东部和北京部分地区。雄鸟上体红褐色,腹部有独特的深色斑块;雌鸟偏冷褐色,胸前有黑斑组成的项链。面临严重的生存威胁。

外形特征:成年雄鸟头部具红褐色冠羽,与白色眉纹形成鲜明对比,脸颊有黑色条纹延伸至眼睛,耳羽非常浅灰,边界有黑色次须纹,上体主要为红栗色,背部有宽大的黑色条纹。两对最外侧尾羽尖端有白色,其余尾羽暗色,边缘淡色,外侧羽片基部呈淡红色。喉部及下体白色,胸中央灰,侧面及胁部淡红,中央腹部有深红褐色斑。雌鸟整体颜色较冷,胸部有斑点状项链而非腹部斑块。喙灰色,顶端较暗,下颌较浅,腿呈灰粉色。幼鸟上体颜色较暗,顶部为深灰色,两侧有弱条纹。

鸣叫特征:鸣唱通常简单,被描述为“chu-chu cha-cha cheee”,类似于Accentor属鸟鸣的开头,但以升调“eeee”结尾,如同黄鹀白头鹀的歌曲尾声。有时记录到更长、更多变的歌曲,尤其是在吉林。叫声包括单个或双重的“tsit”,可能用于联系;更响亮、几乎爆炸性的“sstillit”叫声可能作为警报信号,细长穿透的“hsiu”声也可能如此。

生活习性:偏好开阔的草地生境,主要为草原或低矮山丘,植被以Filifolium sibiricum、Stipa baicalensis和Spodiopogon sibiricus为主,间杂有高达3米的Siberian apricot树。在中国东北的分布点,包括内蒙古东部、吉林西部,曾存在于黑龙江和远东俄罗斯,但现被认为在这些地区已灭绝。主要栖息于沙丘灌木草丛和干旱草原,季节性迁移有限,冬季偶尔出现在北京和辽宁等地。

生长繁殖:繁殖季节在吉林西部从4月底持续至7月底,已灭绝的东部种群繁殖时间更晚,自5月中旬至6月中旬。巢由双亲共同建造,位于地面稀疏草丛中或小灌木下,由干草制成,内部铺有马毛。每窝产卵4-7枚(平均5.26枚),卵色为象牙白,带有淡褐色标记、深棕色斑点和线条。孵化仅由雌鸟承担,周期为11-14天;雏鸟由双亲共同喂养,育雏期为10-13天。巢穴常受杜鹃寄生,繁殖成功率低。

区别辨识:三道眉草鹀相似,但色彩更为淡雅,颊斑灰色而非深色,雄鸟腹部有独特深色斑块。雌鸟与非繁殖期雄鸟类似,但胸部有斑点项链而非腹部斑块。幼鸟颜色暗淡,上体偏冷褐色。

保护现状:IUCN:EN(极危)。中国法律给予最高级别保护,被列入《野生动物保护法》2021年修订版的保护名单。在中国,分布范围急剧缩小,种群数量极度稀少,仅存于中国东北部几个零星地点,总成熟个体数估计不足100只。

地理分布:繁殖区:分布于远东蒙古、中国东北部的内蒙古东部和吉林西部,曾存在但现已灭绝于黑龙江和远东俄罗斯。非繁殖区:在北京和辽宁有记录,至少历史记录显示曾在朝鲜北部出现。

其他:历史上,栗斑腹鹀在20世纪上半叶于黑龙江地区局部常见,但如今在其原有栖息地已不再存在。栖息地破坏、过度放牧和农业变化导致其数量急剧下降,成为亚洲最濒危的鸟类之一。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了解更多栗斑腹鹀的信息:

Download on App Store Get it on Google Play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