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绣眼鸟

Northern Yellow White-eye Zosterops senegalensis

黄绣眼鸟(英文名:Northern Yellow White-eye,学名:Zosterops senegalensis),是雀形目绣眼鸟科绣眼鸟属的鸟类。体型娇小、羽色鲜黄、眼周具醒目白环的绣眼鸟科鸟类。过去曾被归入更广泛的“非洲黄绣眼鸟”复合种,现已独立。它主要分布于非洲西部至埃塞俄比亚、向南延伸至坦桑尼亚的广大地区,常见于森林边缘、稀树草原、灌丛、花园及种植园等多种生境,常结成大群活动。

外形特征:体长约11.5厘米,体重6.8–14.1克。雌雄同色。成鸟具狭窄的白色眼圈,前额至上眼区鲜黄;头顶及上体橄榄黄,腰及尾上覆羽更黄;飞羽深褐,羽缘黄绿;尾羽褐色,具细黄缘;下体亮黄,胸侧及胁部带绿色,偶见胸部有淡绿色横带;下翼覆羽乳白;虹膜褐色;上嘴黑褐,下嘴色淡;腿铅灰至蓝灰。幼鸟似成鸟但下体色更淡。不同亚种在色调及黄色前额宽度上略有差异:指名亚种黄色前额最宽;demeryi亚种上体更绿,前额黄色较窄;gerhardi亚种体型略大,前额及眉纹更黄;jacksoni亚种羽色更浓,眼圈更宽。

鸣叫特征:最常见的叫声为高频上扬的“sreep”或“trew”单音,常由多只个体连续发出,形成单调而哀怨的合唱。鸣唱为2–4秒的单调短语,由3–5千赫兹的嘶哑下滑音符组成,可略带变化地重复;短语前偶有几声更微弱而纯净的引子音。另有短促、鼻音而金属质感上扬的“rattle”声,由7–10个略上扬音符构成,持续约0.5秒。驱赶入侵者时发出鼻音喋喋不休的叽喳声。鸣唱通常始于黎明,持续至上午数小时;日间活动时也频繁发出联络叫声。

生活习性:留鸟,非繁殖期可能有局部短距离移动。栖息于海拔1,100–3,400米的高原及丘陵,也见于低地。生境多样,包括开阔原生林边缘、林隙、河岸灌丛、稀树草原、相思树林、农田及城乡花园、公园、行道树与桉树种植园等,通常避开高大密闭原始森林。以4–10只的小群活动,也作为混合群核心种与其他小型鸟类共同觅食,活动于树上层浓密枝叶间。主要食物为小昆虫(蚜虫、鳞翅目幼虫、双翅目、白蚁)及花蜜(桉树、银桦)、果实(葡萄、Cussonia等)和少量种子。

生长繁殖:繁殖期依地区而异,西部和中部主要9–10月,东部9月至翌年3月(有时至7月),局部全年均可繁殖,与区域降雨模式相关。雌雄共同筑巢,约7天完成。巢为小而薄壁的杯状,由草条、树皮、草屑、细枝与蛛丝构成,固定于距地1–3.5米处的细枝分叉或叶片间,隐蔽在浓密灌木顶端中央。每窝1–4枚卵,多为2–3枚,卵色纯白至青绿,平均大小15.3×11.7毫米;双亲共同孵卵11天;育雏期14天。巢常被Klaas氏金鹃及绿背蜂鸟寄生。

区别辨识:灰白绣眼鸟主要依分布区分,黄绣眼鸟喙上方黄色更多、羽色更浓且偏好更湿润生境。与绿黄绣眼鸟林绣眼鸟相比羽色稍淡,且多分布于较干燥区域。与南黄绣眼鸟分布重叠区辨识尚不清晰,但二者通常由分布隔离。亚种间差异主要在于上体绿色深浅、前额黄色带宽窄及下体颜色浓淡。

保护现状:IUCN: NE(未评估)。自拆分以来尚无正式评估,但在分布区内普遍到局部常见,暂无直接威胁。

地理分布:繁殖区:西起毛里塔尼亚南部(Guidimaka)、塞内加尔、几内亚,东至乍得南部、中非共和国(除西南)、南苏丹、苏丹南部、埃塞俄比亚西北部及厄立特里亚北部。非繁殖区向南延伸至乌干达东北部及肯尼亚、坦桑尼亚北部高地(Loliondo)。

其他:遗传研究表明,黄绣眼鸟黄额环绣眼鸟卡法绣眼鸟宽翼绣眼鸟构成一单系群。亚种间存在广泛渐变及与森林绣眼鸟等杂交现象。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黄绣眼鸟的全球分布信息

Download on App Store 下载 Android APK Google Play 下载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黄绣眼鸟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