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法绣眼鸟

Kafa White-eye Zosterops kaffensis

卡法绣眼鸟(英文名:Kafa White-eye,学名:Zosterops kaffensis),是雀形目绣眼鸟科绣眼鸟属的鸟类。小型林栖鸟类,曾归入“山地绣眼鸟”复合群,现为独立种。体羽以芥末绿为主,具鲜明的白色眼环和亮黄色喉部,分布于埃塞俄比亚西南山地及肯尼亚北部库拉尔山,活动于海拔1340–3640米的森林边缘、灌丛乃至花园与农田。

外形特征:体长约11–12厘米,喙细小尖锐,通体芥末绿,具明显白色眼环(宽1–2毫米)。前额与额顶鲜黄,延伸至眼间。飞羽及初级覆羽黑褐,外缘绿至黄绿色;尾羽暗褐,外缘具绿色细边。喉及胸中心鲜黄,胸侧与胁部中绿;腋羽淡黄,下翼覆羽白而微黄。两性同色。亚种kaffensis下体黄色,kulalensis下体灰白。幼鸟似成鸟。

鸣叫特征:最常见叫声为尖锐上扬的“rattle”。鸣唱为轻柔、絮叨的“chew”音系列。原归入“山地绣眼鸟”时的描述:柔和哨音夹杂刺耳“嗡嗡”声;觅食时发出清晰略抱怨的“kweer-a-ree-ree”等音节。

生活习性:主要栖息于山地森林边缘、次生林、灌丛、耕地及茂盛花园。指名亚种定居;kulalensis亚种旱季从山顶森林下移,雨季返回较高海拔。成小群活动,kulalensis旱季可聚50只大群,雨季仅在晨昏集结。以果实、昆虫、花蜜为主食,kulalensis旱季以果为主,雨季以虫为主,常在Leonotis等花间取食。

生长繁殖:埃塞俄比亚境内繁殖期记录为1月及4–12月,无显著高峰。kulalensis雄鸟10月初睾丸增大,雌鸟11–12月具孵斑。巢、卵及孵育细节尚缺资料。

区别辨识:与同属近似种相比,卡法绣眼鸟眼环更宽,喉部黄色更浓。指名亚种与黄绣眼鸟区分依赖海拔与分布;与黄额环绣眼鸟相比,后者前额黄色更宽、眼环更大;与宽颈绣眼鸟相比,后者无黄色前额,喉腹黄色暗淡;与坦桑尼亚绣眼鸟相比,后者前额橙调、尾下覆羽金黄。kulalensis亚种无同域绣眼鸟,与白胸绣眼鸟相比,后者体型更小、上体更灰、喉色更淡、嘴褐色;与宽翼绣眼鸟相比,后者喉更亮黄、腹部更白。

保护现状:IUCN: kaffensis亚种 Least Concern(无危);kulalensis亚种 Near Threatened(近危)。kulalensis分布区小,已划入库拉尔山生物圈保护区,但森林因砍柴、放牧持续退化,未来或受威胁。

地理分布:繁殖区及留居区:埃塞俄比亚西南高原(阿姆哈拉、奥罗米亚、南方各族州)及肯尼亚北部库拉尔山。

其他:曾被归入“山地绣眼鸟”复合群,后因遗传、形态及鸣声差异拆分为多个独立种,包括黄额环绣眼鸟宽颈绣眼鸟坦桑尼亚绣眼鸟绿额环绣眼鸟南帕雷山绣眼鸟宽翼绣眼鸟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卡法绣眼鸟的全球分布信息

Download on App Store 下载 Android APK Google Play 下载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卡法绣眼鸟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