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黄绣眼鸟

Southern Yellow White-eye Zosterops anderssoni

南黄绣眼鸟(英文名:Southern Yellow White-eye,学名:Zosterops anderssoni),是雀形目绣眼鸟科绣眼鸟属的鸟类。体型娇小、嘴尖似莺的鸟类,全身泛亮黄色,具醒目的白色眼环。它因羽色饱和度高、群居喧闹而著称,广泛分布于非洲东南部的山林、灌丛、花园及人工种植区。该种存在显著地理变异,高海拔种群羽色较深,低海拔种群羽色较浅。

外形特征:体长约11.5厘米,体重6.8–14.1克。上体橄榄黄,额和眉纹黄色,眼环白色但较窄;飞羽深褐,外缘带绿黄;尾羽褐色,边缘微黄;下体鲜黄,胸侧及胁部微带绿色,常形成模糊的胸带。两性同色。幼鸟似成鸟,但下体色略淡。14个亚种主要差异在于羽色深浅与眼环宽度:stenocricotus色更浓、额黄带宽;demeryi上体更绿、额黄带窄;stuhlmanni略大,上体带棕;gerhardi似stuhlmanni但无棕色;toroensis更小更淡;reichenowi体型大、上体暗绿、下体绿黄;jacksoni眼环更宽;stierlingi更小、上体更淡;kasaicus最小、上体暗绿无额黄;heinrichi稍大、额黄;quanzae体型大、上体全绿;anderssoni更大、上体黄绿;tongensis似anderssoni但更暗。

鸣叫特征:鸣唱于高大乔木顶端,黎明前后最活跃,音调先升后降,由12–30个带沙哑声的音乐性哨音组成,前常有4–5个清晰滑音,如“tree-turri weeeu-teu…”。亦有似柳莺的清脆旋律,或快速颤音。喀麦隆高原亚种鸣声独特,无沙哑质感。联络声为轻柔哨音与啭鸣,另有重复的滚舌音“sreeeep”及连发“sreep-sreep-sreep”。

生活习性:栖息于海拔1100–3400米的山地森林边缘、河谷灌丛、稀树草原、刺灌丛、农田、城乡花园及桉树花圃,避开浓密原始林与次生林。留鸟,非繁殖季可能有局部移动。成松散小群4–10只,在农田及城镇可达50只,常作为核心种参与混群,与太阳鸟、非洲鵙、绿顶鹪鹩等共同觅食。多在树冠上层浓密叶间活动,以蚜虫、小蛾、毛虫、蝇、白蚁等小型节肢动物为主食,兼食桉树、银桦、榕、葡萄等花蜜、果汁及果实,偶食小种子。

生长繁殖:繁殖期在西部、中部及南部主要为9–10月,东部则9月至翌年3月,部分区域全年可繁殖,视当地气候而定。雌雄共同筑巢,约7天完成,巢为小而薄的杯状,由草条、树皮、碎草、细枝等以蛛丝黏合,外附蜘蛛茧,置于离地面1–3.5米的枝叉或叶片间,隐蔽于灌木顶端。每窝1–4枚卵,通常2–3枚,纯白色至淡蓝或蓝绿,平均15.3×11.7毫米;双亲轮流孵卵11天,育雏14天。巢常被Klaas氏金鹃及东绿背响蜜䴕寄生。已知寿命5–7年,年均存活率34%。

区别辨识:灰白绣眼鸟区别主要依分布区,本种嘴上方黄色更多,整体色更鲜,偏好更湿润环境;与绿黄绣眼鸟相比略淡,分布区亦不同;与黄绣眼鸟分布重叠区辨识尚不清楚。亚种间差异见外形特征。

保护现状:IUCN: LC(无危)。总体常见至局部丰盛,分布广泛,惟西非部分地区稀少。

地理分布:繁殖区:赞比亚东部高地、坦桑尼亚南部及东部、马拉维、莫桑比克北部及西北部;安哥拉南部及东部、纳米比亚北部、博茨瓦纳北部及东北部、津巴布韦高原、南非北部及东北部低地;东南津巴布韦低地、莫桑比克南部、南非东北夸祖鲁–纳塔尔低地。

其他:分类史复杂,gerhardi与jacksoni曾归入宽翼绣眼鸟,stenocricotus鸣声显著不同,可能被提升为独立种。分子研究提示现有亚种划分需修订,但因采样不全、缺乏形态与声学证据,目前暂维持现状。亚种间存在广泛渐变。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南黄绣眼鸟的全球分布信息

Download on App Store 下载 Android APK Google Play 下载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南黄绣眼鸟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