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背拱翅莺(英文名:Bleating Camaroptera,学名:Camaroptera brachyura),是雀形目扇尾莺科拱翅莺属的鸟类。是非洲热带地区常见的小型林栖莺类。体长约10–11厘米,上体灰褐至橄榄色,下体近白,尾短而常上翘。分布自西非毛里塔尼亚、塞内加尔向东横跨中非、东非,直达南非沿海一带,海拔从海平面至2200 米。该种被分为“绿背”和“灰背”两大亚种群,共承认16个亚种,二者在羽色及栖息生境上有所分化,但因鸣声相似、可杂交且无显著遗传差异,目前仍被视为单型种。绿背拱翅莺适应力极强,常见于森林下层、林缘、灌丛、河岸植被、花园及入侵灌丛,因偏好次生环境,森林砍伐后数量反而增加,IUCN评为无危(LC)。
外形特征:成鸟体长10–11厘米,雄鸟体重9–13克,雌鸟7–12克。嘴细小,尾极短且常竖起,整体姿态似鹪鹩。指名亚种(绿背群)成鸟头顶灰橄榄色,后颈及上体橄榄黄,翼上覆羽褐色并具宽橄榄黄羽缘,飞羽暗褐外缘同色;尾羽橄榄褐,新羽端具不明显白尖。耳羽灰色,向下过渡至近白的喉与胸,胸带淡褐灰,两胁橄榄灰;虹膜橙褐,嘴及口腔黑色,脚淡粉褐。两性同色。幼鸟上体橄榄褐,下体淡黄,胸胁略带橄榄;嘴黑灰色端黄,眼灰褐,脚淡褐。 灰背亚种群总体灰褐,繁殖期头顶、耳羽及上体灰褐,尾羽暗褐,翼与指名亚种相似;非繁殖羽更淡更褐。不同亚种间差异主要在羽色深浅、下体灰度及是否具季节性换羽:如bororensis上体黄绿、头顶灰色延至后颈;pileata下体较暗;brevicaudata非繁殖羽上体及胸侧灰褐;tincta更暗褐;beirensis上体更灰、下体更白;intercalata体型较小、羽色更棕;abessinica繁殖羽上体深灰、非繁殖羽更褐;aschani下体深灰等。
鸣叫特征:雄鸟鸣唱全年不断,为响亮、穿透力强的“kwit-kwit-kwit-kwit…”或圆润的“ch’wit ch’wit ch’wit…”,持续1.2–3秒,可反复数分钟,音色似两石相击。遇警时发出羊叫般的“kwê”或“wheerp”。幼鸟亦发出弱版警叫声。绿背与灰背群鸣声总体无恒定差异,但存在地区变异:南非夸祖鲁-纳塔尔的绿背群常发出金属质感的“twik-ik-ik-ik-ik”,在更北地区未录到。兴奋时会急速闭嘴作“咔嗒”声并“扑扑”振翼。
生活习性:栖息于森林下层、林隙、林缘、河岸长廊林、沙漠绿洲、稀树草原的白蚁丘灌丛及红树林,亦见于人工花园。可容忍多种外来植物,如入侵的马缨丹和飞机草。海拔0–2200 米。绿背群偏好湿润森林及林缘,灰背群则多见于较干燥的稀树草原灌丛;在马拉维,若常绿森林短翅莺(喀麦隆短翅莺)缺位,绿背拱翅莺可深入林下层活动。南非夸祖鲁-纳塔尔沿海沙丘林恢复6–8年后即可被其利用。 基本为留鸟,仅在局部作短距离扩散。南非146只环志个体中仅3只移动超过20 km(最远26 km);绿背群移动距离大于灰背群(后者最远3 km)。干旱区或有与降雨相关的更规律移动。
生长繁殖:繁殖期随纬度与雨季变化:西非6–11月,尼日利亚4–9月及11–1月,喀麦隆10–4月,加蓬10–3月(干季),赞比亚与马拉维9–5月,津巴布韦与南非9–3月;东非多在雨季,部分地区一年两度,仅主雨季繁殖。一夫一妻制,单独占据领域。雄鸟在隐蔽枝头鸣唱宣示领域,求偶时在高枝间来回跳跃呈高弧线,振翅不停,发出连续咔嗒声并张显黑色口腔,亦可能疾飞追雌。交配前后持续给雌鸟喂食。 巢球形,侧上口,由4–6片阔叶以蛛丝或植物纤维缝合而成,内衬干草,偶加苔藓、细纤维、羽绒及丝茧,常饰以27枚以上丝茧。巢距地通常1 米,最高6 米,藏于草本、小灌木或幼树。巢外层由两性共建,5–10天完成;内衬雌鸟主责,4–7天。产卵2–4枚(平均2.7),隔日产;雌鸟主孵,3卵窝于第2枚产出后开始,孵化期12–14天,期间仍继续添补巢材。雏鸟由双亲喂养,每小时可达25次,双方亦将粪囊远弃。幼鸟13–15日龄离巢,尚不能飞,于下层植被间跳跃,不回巢夜宿;雄鸟以鸣叫及拍翼诱敌远离幼鸟。巢常被非洲绿金鹃(黄腹金鹃(白腹金鹃)、迪氏金鹃(白眉金鹃)与褐背响蜜䴕(沃氏蜜䴕)寄生。环志记录最长寿命9–10年,马拉维南部成鸟年存活率约73.5%。
区别辨识:与同属其他种区分:本种尾极短、常上翘,上体灰褐至橄榄,下体近白,整体色调较单一。绿背群与灰背群辨识:前者上体橄榄带黄,后者上体灰褐;前者限于湿润森林及林缘,后者多见于干燥稀树草原灌丛。与曾被视作同种的绿尾拱翅莺区别:后者分布更偏西南干旱区,羽色更灰,鸣声亦不同。16个亚种间差异主要在于羽色深浅、灰度及季节性换羽有无:如bororensis头顶灰色延至后颈,pileata下体更暗,brevicaudata非繁殖羽明显更淡,abessinica繁殖羽上体深灰等。
保护现状:IUCN: LC(无危)
地理分布:繁殖区域与非繁殖区域基本重叠,分布于非洲撒哈拉以南。 绿背群(brachyura群): - pileata:肯尼亚东南、坦桑尼亚沿海及内陆东至乌桑巴拉山,包括桑给巴尔与马菲亚岛。 - fugglescouchmani:赞比亚东北、马拉维北部及坦桑尼亚东部。 - bororensis:坦桑尼亚西南、莫桑比克北部及马拉维南部。 - brachyura:南非夸祖鲁-纳塔尔中部至乔治的东南沿海。 - constans:津巴布韦东南、莫桑比克南部、南非低草原及斯威士兰。 灰背群(brevicaudata群): - brevicaudata:自毛里塔尼亚极南、塞内加尔向东经南苏丹、西厄立特里亚至埃塞俄比亚西北部。 - tincta:利比里亚至西肯尼亚,南至安哥拉西北。 - abessinica:南苏丹、刚果民主共和国东北、埃塞俄比亚(除西北)、吉布提、索马里西北、乌干达北部及肯尼亚北部。 - insulata:埃塞俄比亚西部Ghere地区森林。 - erlangeri:索马里南部、肯尼亚东部及坦桑尼亚东北。 - aschani:刚果民主共和国东部(基伍)、乌干达西南及肯尼亚高地。 - griseigula:乌干达东南、肯尼亚西部及坦桑尼亚北部。 - intercalata:安哥拉北部及东北、刚果民主共和国南部、赞比亚北部及坦桑尼亚西部。 - sharpei:安哥拉南部、纳米比亚北部、博茨瓦纳北部及东部、赞比亚南部、马拉维西部干旱区及南非北西省。 - transitiva:津巴布韦、博茨瓦纳东南及南非东北。 - beirensis:莫桑比克Save河以北、津巴布韦相邻地区及南非夸祖鲁-纳塔尔东北。
其他:系统分类史:曾被视作与绿尾拱翅莺同种。16个亚种形成绿背与灰背两大复合群,常被处理为两个独立种,但因鸣声及示爱行为相似、在莫桑比克与马拉维局部可杂交且无显著遗传差异,目前多数学者仍将其归为单一物种。bororensis在马拉维与sharpei渐变,fugglescouchmani在赞比亚东北与intercalata渐变;然而在坦桑尼亚东北及南非东北,两群同域出现却依生境隔离。曾被描述的“congica”亚种实为斑鹛属(Calamonastes undosus cinereus)的异常幼鸟。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绿背拱翅莺的全球分布信息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绿背拱翅莺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