鹪鹩(英文名:Eurasian Wren,学名:Troglodytes troglodytes),是雀形目鹪鹩科鹪鹩属的鸟类。体长9-10厘米,具有独特的翘尾和斑驳的羽色。活跃于灌丛和林地,夏季甚至可达3900米高的太白山,冬季则迁至平原和丘陵。其鸣声清脆响亮,繁殖期为7-8月,巢由细枝、草叶、苔藓、羽毛交织而成,每窝产卵4-6枚。在中国,分布广泛,包括7个亚种,是农林益鸟,终年捕食多种害虫。
外形特征:体长9-10厘米,重6-12克。头部有淡褐色眉纹,耳羽和枕部斑点白色,背部棕色,臀部赤褐色。翅膀和肩部赤褐色带暗色横纹,尾巴暖棕色带暗色横纹。下体颜色从浅黄褐色至赤褐色不等,腹部中央为均匀的黄白色,两胁较深的赤褐色,脚为浅棕色。性别相似,幼鸟胸部斑点不明显,侧腹横纹更模糊。不同亚种在体型、色彩和横纹上有差异。
鸣叫特征:鸣声独特,响亮而富有音乐感,由一系列连续的颤音和清澈的颤鸣组成,持续数秒。尖锐的‘tic-tic-tic’叫声和响亮的‘churr’声也是其特征。
生活习性:栖息于各种环境,偏好有茂密底层植被的林地,也常见于花园、农田绿篱、荒地和沿海悬崖。夜间活动,尤其在冬季,可在黎明前几小时开始觅食。适应性强,能利用人造光延长日间活动时间。以昆虫为主食,也吃小鱼、蝌蚪、蛙类和少量植物物质。
生长繁殖:繁殖期从3月末至5月,双窝育雏在英国和以色列较为常见。一夫多妻制在部分地区频繁。巢由草和纤维构成,呈穹顶状,入口位于侧面,内部衬有雌鸟自行添加的材料。每窝产卵3-9枚,平均5-8枚,孵化期约16天,雏鸟由双方父母喂养,雌鸟独自照料,离巢期14-19天。
区别辨识:与其他鹪鹩科鸟类相比,其体型较小,羽色棕褐色,尾巴经常上翘。鸣声复杂,区别于其他种类。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
地理分布:广泛分布于欧洲和亚洲,包括中国西北、西藏、四川、青海、甘肃、陕西、湖北、云南、东北、台湾等地,以及青藏高原东麓的针叶林及泥沼地。
其他:在欧洲,鹪鹩适应力极强,能成功适应各种栖息地改变,但在日本,mosukei亚种已被列为濒危,orii亚种已灭绝。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了解更多鹪鹩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