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孔雀雉(英文名:Grey Peacock-Pheasant,学名:Polyplectron bicalcaratum),是鸡形目雉科孔雀雉属的鸟类。又名: 孔雀雉、诺光贵,大型亚洲雉科鸟类,分布于孟加拉国、印度东北部和东南亚部分地区,排除了大部分印度支那和马来半岛。雄鸟体长可达76厘米,雌鸟略小。全身灰褐,点缀有绿色虹彩的眼状斑点,拥有独特的前倾冠羽,面部皮肤粉或黄色,喉部白色。该物种面临栖息地破坏的威胁,被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
外形特征:雄性灰孔雀雉体长56-76厘米,尾长35-40厘米;雌鸟48-55厘米,尾长23-25.5厘米。雄鸟具有丰满的冠羽,展开时前垂过喙,每颗眼状斑被白色环包围。雌鸟较小,缺乏雄鸟的刺(雄鸟最多有四颗),羽毛较暗淡,眼状斑小且黑色,带有紫光。雄鸟的腿和喙为暗灰色或黑色,虹膜白色或浅灰色,眼周裸露皮肤呈淡黄色至暗粉色。幼年雄鸟比成年雄鸟小,冠羽和颈毛相对较短,眼状斑黑色,尾部较短,仅有弱刺。雌鸟幼鸟类似成年雌鸟,但年轻雄鸟腿更长,几周后可能有更大的金属紫眼状斑。
鸣叫特征:雄性灰孔雀雉发出尖锐的哨音,重复多达五次,间隔不规则,声音如‘trew-tree’,第二声较长且上升,以及粗哑的‘qua qua qua’声,可能在警报时发出。
生活习性:灰孔雀雉栖息于低地和山地森林,最高可达海拔1400米,但在不丹、泰国和云南可达1700米、1800米和2000米。它们偏好有大量竹子的浓密常绿和半常绿森林。它们在降级和烧过的次生森林以及老林碎片中也有记录,至少在老挝是这样。它们的饮食主要包括浆果、水果(如李子和枣)、种子、野无花果、幼虫、蚂蚁、其他昆虫、蜗牛和其他小型动物,特别偏爱白蚁。它们会吃竹子的种子和来自村庄耕种的稻谷和谷物。觅食时动作缓慢而隐蔽,通常独自、成对或小家庭群体活动。
生长繁殖:在印度东北部,繁殖期为3月至6月,主要集中在4月至5月;在孟加拉国,繁殖期为4月至5月。繁殖系统不明,推测为一夫一妻制,但在圈养中报道有多配偶制。巢位于空洞中,通常在竹丛底部或茂密灌木中;次生植被纠结处似乎受到青睐。一窝蛋数为2-5枚,颜色从浅奶油色到丰富的巧克力色,表面有白色斑点,但可靠数据较少;孵化期21天(在圈养条件下);雏鸟的上部为深棕色绒毛,下部为肉桂色。
区别辨识:雄鸟katsumatae亚种与其他灰孔雀雉雄鸟的区别在于体型较小、面部皮肤颜色更为鲜艳、眼状斑形状不同、缺乏延长的冠羽、头部颜色更深、身体羽毛更加密集和整齐、整体色彩更偏向棕色而非灰色。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CITES: 附录II;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一级
地理分布:灰孔雀雉分布于锡金至越南中部的低地和山地森林,包括孟加拉国、印度东北部和东南亚部分地区,但不包括印度支那大部分地区和整个马来半岛。
其他:过去描述的一些亚种目前不再被认可,如Lowe's灰孔雀雉。海南孔雀雉现被认为是独立物种。该物种的系统发育关系复杂,分子数据显示它属于一个主要分布在大陆亚洲的分支,与眼斑孔雀雉、铜尾孔雀雉和山孔雀雉关系密切。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了解更多灰孔雀雉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