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孔雀雉(英文名:Mountain Peacock-Pheasant,学名:Polyplectron inopinatum),是鸡形目雉科孔雀雉属的鸟类。中等体型,身长可达65厘米,以黑色棕色为主色调,拥有小眼斑和长长的渐层尾羽。雌雄两性外观相似,雄鸟具有金属蓝色上部眼斑、绿色尾部眼斑以及腿部的两个刺状突起,而雌鸟的上部眼斑为黑色,尾巴略短且无腿刺。雌鸟比雄鸟更小、颜色较暗淡。
外形特征:雄性山孔雀雉长约65厘米,尾羽占32至40厘米;雌鸟约46厘米,尾羽22至27.5厘米。身形修长,尾羽显著,头部较小,无明显冠羽,与凤冠孔雀雉相比,头部和下体颜色更深,上体呈红棕色,尾羽更长更窄。雄鸟有微小蓝绿色眼斑,雌鸟类似雄鸟但体型更小,尾羽更短,眼斑被黑点替代。喙和腿灰色,虹膜棕色;雄鸟有一或两个腿刺,雌鸟无腿刺。
鸣叫特征:通常被认为比同类物种叫声少。雄鸟领地叫声由1至4个(通常为2个)响亮、嗡嗡作响、拉长的呱呱声或咯咯声组成,带有轻微的电子质感,每间隔5至6秒发出一次;报警叫声类似于家鸡的咯咯声;还发出一种下降的气泡式哨声。
生活习性:生活在未被砍伐的上层龙脑香森林和低地山地森林与高山森林,海拔高度从820米到2000米,偶尔或局部可能降至600米。以蜘蛛、白蚁、幼虫和其他未识别的动物物质为食,也食用Calamus竹类果实和其他无脊椎动物(如甲虫)。
生长繁殖:繁殖季节大约始于1月,基于马来西亚发现轻度孵化的卵和2月底的小雏鸟以及6月时的半大幼鸟。推测其交配制度为一夫一妻制。雄鸟展示包括身体摇晃、快速交替展翅行走、站立振翅、下垂飞羽倾斜尾羽、前胸降低翼尾上扬、步伐抬高头颈羽毛抖动、点头和仪式性的食物传递。巢穴位于岩石间或倒下的树木之间,也有简单的刮痕巢穴。
区别辨识:与凤冠孔雀雉的区别在于头部和下体颜色更深,上体红棕色,尾羽更长更窄。与冠眼斑雉和大眼斑雉相比,体型更大,头部图案独特。第一年雄鸟比成年雌鸟更小、颜色更暗。雏鸟与成年雌鸟相似,但年轻雄鸟腿更长。
保护现状:IUCN:NT(近危)
地理分布:分布于马来半岛山区,从金马伦高地南至云顶高原,延伸至拉鲁特山脉西北部,东部山峰包括Tahan山和Benom山。有证据表明,该物种也可能出现在泰国南部的Yala省。
其他:面临栖息地破坏、农业扩张和城市发展的威胁。拟建连接Genting Highlands、Fraser's Hill和Cameron Highlands的公路可能会破坏大量山地森林。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山孔雀雉的全球分布信息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山孔雀雉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