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尾孔雀雉(英文名:Bronze-tailed Peacock-Pheasant,学名:Polyplectron chalcurum),是鸡形目雉科孔雀雉属的鸟类。原生于印尼苏门答腊山区的鸟类。体型小巧,长约56厘米,全身深褐色,脚色深灰。其特征为细小的头部与16根长而窄的栗褐色尾羽,尾端带有金属紫色条纹。雄鸟个体比雌鸟更大,腿上具两距,眼黄;雌鸟无距,眼色深褐。
外形特征:铜尾孔雀雉体长可达56厘米,雄鸟尾长26至38厘米,体重370至590克;雌鸟尾长18至22厘米,体重238至269克。雄鸟拥有较雌鸟更长的尾羽和两距,眼色为黄色。雌鸟无距,眼色深褐。幼鸟与成年雌鸟相似,但色彩稍淡,带红,尾羽上的蓝紫色较少。亚种scutulatum比chalcurum斑纹更明显,但个体差异大。
鸣叫特征:雄鸟发出远传的'karau, karau, karau'叫声,第二音节音调略高。在圈养环境中,会发出颤音、重复的'pitt'声和各种咕噜声。最活跃的鸣叫期可能在11月至次年1月。
生活习性:栖息于苏门答腊山脉的多种低海拔山地森林,包括未受干扰和已砍伐的森林,以及松树林。活动范围在800至1800米之间。通常单独活动,偏好在茂密灌木丛中悄悄觅食。以小型果实和昆虫为食。
生长繁殖:繁殖习性知之甚少。巢筑于树基部的草丛中,形状为杯状,宽约15厘米,深10厘米,用干枯的深棕色树叶和小树枝搭建。巢中发现过两枚蛋,蛋壳颜色为淡褐色或白色。孵化期约为22天,雏鸟上身黑色,下身棕褐色。
区别辨识:铜尾孔雀雉与同属其他物种的区别在于其尾羽末端的金属紫色斑块,而非眼状斑点。雄鸟有距,雌鸟无距,这是辨识要点之一。亚种scutulatum与chalcurum相比,上方斑纹更明显,但个体间变异较大。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
地理分布:铜尾孔雀雉分布于印尼苏门答腊岛西部的山区,包括北部和中部苏门答腊,从Ketambe(Gunung Leuser)南部到Mt Kerinci。在Padang高地等地较为常见。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了解更多铜尾孔雀雉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