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孔雀雉

Hainan Peacock-Pheasant Polyplectron katsumatae

海南孔雀雉(英文名:Hainan Peacock-Pheasant,学名:Polyplectron katsumatae),是鸡形目雉科孔雀雉属的鸟类。是中国特有的珍稀濒危雉类,体型较小,具红面部皮肤,区别于灰孔雀雉的黄橙色面部皮肤。分布仅限于中国海南岛,是极度濒危物种。

外形特征:雄鸟体长53-65厘米(含尾),雌鸟40-45厘米(含尾)。雄鸟头部和颈部暗棕色,有细浅色条纹,前冠羽延长形成向前指的蓬松顶冠;下巴和喉咙白色,其余羽毛深棕色至黑色,饰有淡色花纹和斑点。上部羽毛,包括翼覆羽和三级飞羽,每个都有一个突出的蓝或绿色眼斑,靠近尖端,尾上覆羽类似。雌鸟比雄鸟小,颜色较为暗淡。幼鸟信息有限,可能与雌鸟相似。

鸣叫特征:雄鸟发出短暂的响亮系列‘guang-gui’声,首音较拖长,雌鸟在警戒时发出快速的‘ga-ga-ga’声串。

生活习性:栖息于海拔150-1500米的热带常绿阔叶林及竹丛中,偏好成熟次生林环境,常见于Homalium hainanense、Podocarpus imbricatus、Vatica mangachapoi等树种为主的森林。单独或成对活动,以昆虫、蠕虫、果实、种子为食。夜间在树上休息。

生长繁殖:繁殖期通常在2-3月开始,巢建于地面,由枯叶和草构成,直径可达23厘米。每巢产卵1-2枚,白色,孵化期未知,但估计高捕食率威胁着繁殖成功率。

区别辨识:灰孔雀雉相比,海南孔雀雉更小,具有红色而非灰色或黄色的面部裸露皮肤,绿色而非紫色的眼斑,更暗的冠羽,身体羽毛更加密集且有花纹,整体色调更偏褐色。

保护现状:IUCN:EN(濒危)。全球估计数量在250-1000只之间,分布于18个地点。自1990年以来严重下降,当时估计约有2700只。自20世纪中叶以来,栖息地丧失和狩猎导致其数量锐减,目前仍为主要威胁。在九个保护区中存在,但保护力度可能不足。

地理分布:分布于中国海南岛的中部和西南部,包括Bawangling、Jianfengling和Diaoluoshan国家自然保护区,以及Baomei、Ganshiling、Houmiling、Huishan、Jiaxi、Limushan和Yinggeling省级自然保护区。

其他:曾被认为是灰孔雀雉的亚种,但分子标记研究确认了其独立物种的地位,两物种的分化时间约为1.4±0.3百万年前,与中国大陆分离的时间相近。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海南孔雀雉的全球分布信息

Download on App Store 下载 Android APK Google Play 下载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海南孔雀雉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