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额鹦鹉(英文名:Red-crowned Parakeet,学名:Cyanoramphus novaezelandiae),是鹦形目长尾鹦鹉科长尾鹦鹉属的鸟类。新西兰特有的小型鹦鹉,通体鲜亮的翠绿色,额顶至中冠呈醒目的红色,眼后有红色小斑,两胁各有一红斑,翼前缘具金属蓝色。雄鸟略大于雌鸟。历史上曾遍布新西兰北岛、南岛,现主要局限于离岸岛屿及大陆保护区。
外形特征:体长约27厘米,体重50–113克。成鸟通体翠绿,下体微泛黄;额、眼后至头顶中部的宽带及前额至头顶中部为红色;臀部两侧各有一红斑;初级飞羽外缘深蓝。雄鸟体型大于雌鸟。幼鸟头部红色区域较小,尾较短。指名亚种(C. n. novaezelandiae)为典型形态;克马德克亚种(cyanurus)飞羽更蓝,尾呈绿蓝色;查塔姆亚种(chathamensis)面部呈亮翠绿;已灭绝的麦夸里亚种(erythrotis)模式产地为Macquarie Island,形态差异细微。
鸣叫特征:最常见的是鼻音般的连续咯咯声“kehkehkehkehkeh…”,常以约1秒的间断爆发,也可持续10秒以上。另有较轻柔、带音乐感的鼻音争吵声,节奏鲜明;还有柔和的乐音“tu-tu-tu-tu”以及单独的鼻音或刺耳单音。
生活习性:历史上遍布新西兰本土森林各海拔,现多见于主岛残存低地林、灌丛及小岛开阔地;在无树的安蒂波德斯岛则地面活动,占据更开阔的沿海低植被区。存在季节性游荡,岛屿间常往返;克马德克群岛个体可飞行40 km至Curtis Island。食物随季节而变:春季食芽与花,夏季食果,秋季食种子,冬季兼食种子与果实;记录到的植物包括Metrosideros excelsa、Leptocarpus、Cortaderia richardii等;安蒂波德斯岛主食Poa litorosa种子和Carex appressa(占55%),另食花、浆果、叶芽及少量无脊椎动物。
生长繁殖:繁殖期在北地全年可见,在南岛为10–12月。巢址多样:树洞、岩缝、地面或植被丛中的洞穴;在安蒂波德斯岛会在高大草丛或蕨类丛中掘隧道。每窝5–9枚卵,孵化期约20天,雏鸟留巢5–6周。雄鸟存活率可能高于雌鸟。
区别辨识:与黄额鹦鹉和橙额鹦鹉相似,但红额鹦鹉头顶全红且鸣叫音调更低。与同属其他种的区别主要基于遗传差异,形态差异细微:新喀红额鹦鹉面部及下体更黄、尾更长;诺福克红额鹦鹉体型更大、嘴更粗壮。与黄额鹦鹉及查岛鹦鹉存在自然杂交记录。
保护现状:IUCN: LC(无危)。罗德豪岛特有亚种subflavescens 1869年灭绝;麦夸里岛特有亚种erythrotis 1890年灭绝。主岛种群因栖息地丧失与捕食压力已大幅减少,但在斯图尔特岛、安蒂波德斯群岛(1978年估计4000–5000只)、奥克兰群岛及众多离岸岛屿仍常见。查塔姆群岛上,主岛数量因栖息地丧失与捕食锐减,但在Rangatira岛数量丰富,Mangere及Little Mangere岛为配合查塔姆群岛鹦鹉保护而控制其数量;克马德克群岛在1960年代灭除山羊后,Macauley岛1980年仍逾万只。
地理分布:繁殖区:克马德克群岛(Raoul、Herald、Macauley等岛),新西兰(北岛、南岛历史上广布,现或已灭绝于主岛,近期记录可能为逃逸或扩散个体),斯图尔特岛,奥克兰群岛,查塔姆群岛(South Chatham、Pitt、Mangere、South East等岛)及众多离岸小岛。非繁殖区:无。原分布的Macquarie Island种群已灭绝。
其他:本种与黄额鹦鹉及查塔姆群岛鹦鹉存在自然杂交记录,已有多份影像记录上传至eBird。分类史上,曾将新喀红额鹦鹉、诺福克红额鹦鹉、安岛红额鹦鹉等视为红额鹦鹉的亚种,现基于遗传分歧独立为种。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红额鹦鹉的全球分布信息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红额鹦鹉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