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福克红额鹦鹉(英文名:Norfolk Parakeet,学名:Cyanoramphus cookii),是鹦形目长尾鹦鹉科长尾鹦鹉属的鸟类。仅分布于澳大利亚外海的诺福克岛。通体绿色,腹面偏黄;额至头顶前部及过眼纹呈鲜红色;腰侧各有一红斑;初级飞羽外缘暗蓝色。曾因狩猎、毁林、鼠害及外来种竞争巢位而数量跌至不足50只,经人工巢箱与控鼠保护后回升至200–400只,CITES附录Ⅰ物种。
外形特征:成鸟通体草绿色,喉、胸及腹部带明显黄色调;额、头顶前部至中冠及一条过眼带均为深红色;腰侧各有一明显红斑;初级飞羽外缘呈深蓝。尾相对较长,喙在所有近缘种中最为粗大。幼鸟红色区域明显缩小,颜色暗淡,尾亦较短。
生活习性:仅见于诺福克岛的亚热带常绿林,海拔从海平面至较高山脊均有记录。具留鸟性,未见大规模迁徙。主要取食Baloghia lucida的种子及花、Lagunaria patersonia的花,兼食多种外来灌木及乔木果实,并啄食诺福克岛南洋杉(Araucaria heterophylla)的嫩芽与种子。
生长繁殖:繁殖期资料有限,已知利用树洞或人工巢箱营巢;每窝产卵数、孵化期及育雏细节尚缺详细报道。
区别辨识:与同域已灭绝的豪勋爵岛亚种C. c. subflavescens相比,后者腹面黄色更浓。与新喀红额鹦鹉区别在于后者体羽黄色更鲜明、尾更长;与红额鹦鹉及安岛红额鹦鹉相比,本种具明显更大且粗壮的喙。
保护现状:IUCN: CR(极危);CITES附录Ⅰ;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未收录。
地理分布:繁殖区:诺福克岛全域;非繁殖区:无迁徙,全年局限于该岛。历史上曾分布于豪勋爵岛的亚种C. c. subflavescens已于1869年灭绝。
其他:曾被归入与新喀红额鹦鹉或红额鹦鹉的复合种,现依分子研究独立成种。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诺福克红额鹦鹉的全球分布信息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诺福克红额鹦鹉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