橙额鹦鹉

Malherbe's Parakeet Cyanoramphus malherbi

橙额鹦鹉(英文名:Malherbe's Parakeet,学名:Cyanoramphus malherbi),是鹦形目长尾鹦鹉科长尾鹦鹉属的鸟类。新西兰特有的小型长尾绿鹦鹉,因额头具橙色带纹而得名。其头顶呈淡柠檬黄色,眼下延伸至喙基有一条细橙色带,是濒危物种中最稀有的一种。曾遍布新西兰,现仅残存于南岛坎特伯雷内陆的三条山毛榉林河谷,并被迁地保护于若干离岛。全球成鸟不足700只,IUCN列为极危。

外形特征:体长约20厘米,尾长而尖。成鸟通体草绿色,头顶淡柠檬黄;前额至眼后有明显的橙色窄带;腰两侧各有一块橙色小斑。与黄额鹦鹉极似,但橙额鹦鹉体型略小,前额无红色横带,腰斑为橙色而非红色。幼鸟羽色暗淡,橙色带及头顶黄斑常缺失。

鸣叫特征:平时极为安静,最常听到的叫声为短促、鼻音重的连续“kehkehkehkehkeh…”声,类似黄额鹦鹉及福布斯鹦鹉,亦会发出轻柔的吱吱交流声。群聚时发出更柔和的联络音。

生活习性:栖息于南岛内陆海拔600–900 m的山毛榉(Nothofagus fusca)林缘,偏好与黑山毛榉(N. solandri)交错地带;历史上从海平面到亚高山灌丛皆有记录。被迁地个体利用阔叶海岸林—马努卡(Leptospermum scoparium)灌丛及辐射松—马努卡混交林的过渡带觅食。秋冬形成小群,其余时间成对活动。以介壳虫、花芽、嫩叶、浆果及种子为食。

生长繁殖:繁殖期为10月。在活树或枯树的树洞中筑巢,每窝产3枚卵。由于巢穴稀少,常被欧洲八哥紫翅椋鸟)侵占。

区别辨识:黄额鹦鹉极为相似,区别主要在于橙额鹦鹉体型较小,前额无红色横带,腰斑橙色;幼鸟缺乏头顶黄斑和橙色额带,易与幼黄额鹦鹉混淆,需结合体型及叫声细微差异辨别。

保护现状:IUCN: CR(极危)。列入CITES附录II。19世纪曾广布北岛、南岛及斯图尔特岛,后因鼬、鼠等外来捕食者数量锐减。2000年前估计500–700只,2004年降至100–200只;2013年全球估计290–690只,其中大陆残存130–270只,离岛迁地160–420只。目前河谷巢穴已实施防捕食措施,损失率极低。

地理分布:繁殖区:新西兰南岛坎特伯雷内陆的南赫魯努伊河谷(South Branch Hurunui River)、霍登河谷(Hawdon River)及普尔特河谷(Poulter valley)。非繁殖区:曾被迁地至南岛离岸岛屿Chalky I、Maud I、Blumine I,以及北岛离岸Tuhua I。

其他:长期被视为黄额鹦鹉的色型,后因配对隔离、喙形态及分子证据被独立为种。无亚种分化(单型种)。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橙额鹦鹉的全球分布信息

Download on App Store 下载 Android APK Google Play 下载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橙额鹦鹉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