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夜鹰(英文名:Savanna Nightjar,学名:Caprimulgus affinis),是夜鹰目夜鹰科夜鹰属的鸟类。分布于南亚和东南亚地区。该物种包含六个亚种,适应力强,能耐受多种环境,甚至在都市环境中也能生存。体长20-26厘米,体重54-110克。
外形特征:雄鸟与雌鸟外观有别。上体呈灰褐色,点缀以淡色斑点和黑色条纹;颈背有一圈淡色或肉桂色项环;翼覆羽棕色,斑点明显;肩羽深棕色,边缘泛淡色或白色;下体棕色,横纹、斑点交织,腹部和侧腹呈淡色条纹。雄鸟四根外侧初级飞羽有大块白色斑点,两根最外侧尾羽通常白色,顶端或边缘棕色;雌鸟翼部斑点淡色,尾部无白色。虹膜深棕色,喙黑色,腿脚棕色。幼鸟似成年雌鸟,但色泽更淡,偏灰褐色。
鸣叫特征:以其响亮、重复的“chwip”或“chweep”叫声闻名,主要在飞行中发出,偶尔在栖息处鸣叫。还发出低沉的笑声和柔和的尖叫声。
生活习性:栖息于草原、草地平原、开阔的森林地带,亦常见于农田、沙石山丘、沼泽边缘、红树林、沙滩、裸露的沙地或河岸、干涸的河流、海岸灌木丛和城市环境。活动高度可达1500米,可能至2000米。以夜间飞行捕食为主,猎物包括蛾子、螳螂、甲虫、白蚁和飞蚁。常在森林上空、农田、城市、机场和高尔夫球场上空觅食。会聚集形成大型觅食群。
生长繁殖:繁殖季节在北巴基斯坦为6-7月,印度和喜马拉雅山区为4-8月,菲律宾为5月至翌年3月,爪哇为3-12月,苏门答腊为4-1月。巢筑于开阔地带,靠近树基,隐藏于灌木或草丛中,或位于灌木下。每窝产卵1-2枚,卵椭圆形,颜色为鲑粉色或浅肉桂色,带有红褐色和深红色的斑点。两性共同孵化,具体孵化期未记载。雏鸟留巢,未详细描述,离巢时间未知。
区别辨识:与相比,体色较单一,项环较窄,翼覆羽斑点较弱;雄鸟的白色翼斑较小,最外侧两根尾羽宽端白色。比略小,翼覆羽斑点较少,雄鸟尾羽白色尖端较少。比稍小、偏灰色且体色较单一,雄鸟尾羽最外侧两根有白色尖端。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在其分布区内局部常见到普遍分布。在北巴基斯坦为常见的繁殖鸟和过境候鸟;在中国东南部可能并不少见;在台湾为留鸟;泰国北部和中部为罕见至局部常见;在整个华莱士区、菲律宾和婆罗洲低地普遍;在苏门答腊、爪哇和巴厘岛的低地普遍。
地理分布:分布于远东、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地区,广泛分布于印度、中国南部、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地。
其他:曾经被认为与叽喳夜鹰为同一物种。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了解更多林夜鹰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