叽喳夜鹰

Chirruping Nightjar Caprimulgus griseatus

叽喳夜鹰(英文名:Chirruping Nightjar,学名:Caprimulgus griseatus),是夜鹰目夜鹰科夜鹰属的鸟类。具有出色保护色的夜行性鸟类,主要分布在菲律宾。体型中等,体长20至26厘米,上部呈斑驳的灰褐色,下部则为带有斑点和条纹的棕色,雌雄异型明显。鸣声独特,高亢重复的“追-追”声,使其易于被发现。

外形特征:成年叽喳夜鹰的上部为棕色,点缀着白或肉桂色斑点,有黑色斑纹;颈部有淡色环状斑;翼羽基部有淡色大斑点;肩羽边缘为浅色;嘴角须纹淡色,喉部下方有小白色斑块;下体棕色,带有肉桂色和淡色斑点及条纹,腹部和侧腹则为淡色带棕色条纹。雄鸟四枚最外侧初级飞羽有大白色斑点,两根最外侧尾羽一般为白色,端部或边缘为棕色;雌鸟翼上有淡色斑点,尾部无白色。幼鸟与雌鸟相似,但颜色较淡,偏灰棕色。

鸣叫特征:发出响亮的双音节叫声“chee-wit!”或“chee-vee!”,重复时间长达数秒,间隔约2秒,持续时间约0.23秒,最高频率约5kHz。声音在声谱图上呈现独特的V型波形,先大后小。

生活习性:栖息于菲律宾的草地、林缘、河岸岩石区,也可见于农田、石质或植被稀疏的山坡、沼泽边缘、红树林、沙滩、裸露沙地、干涸的石质河床、沿海灌木丛及城市环境。海拔高度从海平面到1500米,可能高达2000米。主要以飞蛾、螳螂、甲虫、白蚁和飞蚁为食,常在空中捕食,甚至在人造光源附近寻找昆虫。白天隐藏,黄昏至黎明时活跃。

生长繁殖:繁殖季节从五月可能延续至三月。

区别辨识:林夜鹰在鸣声上有显著区别,后者的声音有粗糙的音质,不是明显的双音节。叽喳夜鹰的鸣叫声在分析中显示第二V型波比林夜鹰更长。

保护现状:IUCN:NE(未予评估)

地理分布:主要分布于菲律宾的吕宋岛、卡坦端内斯岛、民都洛岛、锡布延岛、内格罗斯岛、宿务岛和棉兰老岛。

其他:曾被认为是林夜鹰的亚种,但基于鸣声的显著差异,现在被视为独立物种。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了解更多叽喳夜鹰的信息:

Download on App Store Get it on Google Play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