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拉威西杜鹃(英文名:Sulawesi Brush Cuckoo,学名:Cacomantis virescens),是鹃形目杜鹃科八声杜鹃属的鸟类。印度尼西亚苏拉威西岛及其附属岛屿的特有种,曾被归入多变杜鹃复合体,现因形态与鸣声差异而独立成种。巢寄生型杜鹃。
外形特征:体长21–27厘米,在杜鹃属中属中等体型,小于Cuculus属杜鹃。头与嘴相对较小,尾与翅较长。雄鸟上体深灰至灰褐色,带微弱绿色光泽,下体主要为单一的肉桂棕色。雌鸟具两种色型:灰色型似雄鸟;横斑型(或称肝色型)较罕见,上体肉桂棕并具密集黑色横斑,下体肉桂白。幼鸟似横斑型雌鸟,整体暗灰肉桂色,覆有粗重黑色横斑、斑点与网纹。嘴细略下弯,黑色,基部下方淡黄;眼周环鲜黄;虹膜暗褐;跗跖与趾黄色,爪黑色。
鸣叫特征:鸣唱由4–20个凄婉而高亢快速的哨音组成,每声先升后降,整体音高与节奏均匀,似“fiu-fiu-fiu…”。另有三声上扬或下降的“where’s the tea”及单哨音。
生活习性:留鸟,栖于丘陵及原始、次生雨林,亦见于林缘、灌丛、耕地周围的林地,海拔从低地至2500 米,但以1500 m以上更为常见。食性未详,推测与其他杜鹃属相似,以昆虫(如毛虫)为主,曾记录取食果实。
生长繁殖:巢寄生。已知寄主包括海岛柳莺、莎湖花蜜鸟、黑花蜜鸟及鹟科、扇尾鹟属(Rhipidura)等。其余繁殖细节未知。
区别辨识:与同域分布的八声杜鹃极相似:1) 八声杜鹃雄鸟及灰色型雌鸟头胸更淡,与橙色腹部对比明显;2) 其眼周环灰而不明显,非鲜黄;3) 虹膜橙或橙红,非褐;4) 尾下覆羽黑白横斑,非黑带白缺刻。八声杜鹃肝色型与苏拉威西杜鹃横斑型/幼鸟相似,但头纹略显(淡眉纹及暗过眼纹),尾上横斑近中线,且胸腹黑横斑更细锐。东方中杜鹃、中杜鹃)体型明显更大(29–33厘米),腹部横斑更粗,尾带红褐色,且为越冬候鸟。
保护现状:IUCN: Least Concern(无危)。因与多变杜鹃复合体整体评估,故未单独评定,被认为分布广泛且数量中等。
地理分布:繁殖区:印度尼西亚苏拉威西岛及其附近小岛,包括托吉安群岛、邦盖群岛、苏拉群岛、塞拉亚群岛、布顿岛、图康贝西群岛等。
其他:分类历史复杂,原属多变杜鹃复合体,后基于形态与鸣声研究独立为5种之一,本种为单型种。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苏拉威西杜鹃的全球分布信息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苏拉威西杜鹃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