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胸金鹃(英文名:Little Bronze Cuckoo,学名:Chrysococcyx minutillus),是鹃形目杜鹃科金鹃属的鸟类。体型娇小、羽色偏绿的寄生性杜鹃,因雄鸟具醒目的红色眼圈而得名。该鸟喉、胸、尾均具显著横斑,无霍氏金鹃眼后的粗黑纹,鸣声为快速下降的五连音。分布极广,从印支半岛南端、泰国—马来半岛、大部分印尼岛屿、菲律宾南部,东至新几内亚,南达澳大利亚北部与东部,但各地种群是否迁徙及分类归属仍存争议。过去曾被拆分成多达5个独立鸟种。
外形特征:体长14–17厘米,体重约14–23克,雌雄异形。雄鸟额、头顶及后颈具亮绿色金属光泽,与背部略深的铜绿或青铜色形成对比;脸侧及颏喉白色,密布1–2毫米宽的暗褐色横斑,胸腹亦具同色斑纹;尾羽外侧黑褐与白色相间,内侧具铜红与黑褐色横纹;嘴黑色,眼周具珊瑚红色环。雌鸟羽色较暗,头顶与上体对比弱,眼圈淡绿或黄绿,喉部常无斑或少斑。幼鸟上体灰褐或暗橄榄色,无金属光泽,下体污白至淡褐色,仅胁部隐约可见横纹,尾羽较成鸟窄。12个亚种在冠部颜色、上体金属光泽、腹斑宽度、尾部红斑及体型大小等方面差异显著。
鸣叫特征:鸣声因地区而异,但多为清脆而稍下降的哨音。澳大利亚 russatus 亚种常发出4–8个“teu”音的快速连哨,音调似蚱蜢;另有长5秒左右的下降颤音。印尼 aheneus 亚种发出“tinkling”颤音,持续2–3秒;帝汶 jungei 型则为“kiri kiri kiri”并带咕噜尾音。马来半岛 peninsularis、苏门答腊—爪哇 albifrons 等亚种为“chiw-chiw-chiw”或“rhew-rhew-rhew”重复3–5次,偶以“wireeg-reeg-reeg”插入。达马尔岛 rufomerus 的鸣声为加速的哨音颤音,持续约3.2秒,共45音。
生活习性:栖息于海拔2000米以下低地各类林地:原始林、林缘、季风林、沼泽林、次生灌丛、红树林、相思树及桉树疏林、可可或合欢等人工林、城镇林荫道及花园;在泰国南部及马来半岛主要限于250米以下低地,在苏拉威西、爪哇、小巽他群岛可达1800米。常单独或成对活动,隐蔽于浓密枝叶间,偶加入混合觅食群。主食鳞翅目幼虫(尤其弄蝶科)、甲虫、飞蚁、蜂类及蝽象等,多在树冠层啄食,亦低空飞捕或俯冲地面掠食。
生长繁殖:繁殖期因地而异:马来半岛3月与8月产卵;澳大利亚北部9月至翌年2月,昆士兰东部10–11月;北领地11–3月;婆罗洲北部7–12月;爪哇3月、小巽他群岛4–6月及9月、阿洛岛11月均有育雏记录。专性巢寄生,主要选择营封闭式巢的小型莺类(Gerygone 属为主),如金腹噪莺、大噪莺、红胁噪莺等;亦被报道寄生于仙八色鸫、吸蜜鸟、梅花雀等,但多存疑。每巢仅产1枚卵,卵橄榄褐或青铜色具暗斑,孵化期13–15天,雏鸟留巢16–25天,离巢后继续由义亲喂养约30天。雌鸟产卵前常移走宿主卵。
区别辨识:与同域几种金鹃易混,但可通过下列特征区分:霍氏金鹃具粗黑过眼纹及褐色顶冠;金鹃雌鸟顶冠与上体色差明显,下体横斑更宽,尾无红褐色;红喉金鹃脸喉为鲜明的栗色;紫金鹃雌鸟顶冠锈色、嘴黄褐,整体无白色脸区且尾红褐色更多。斑翅金鹃及幼斑鹃体型明显更大。亚种间差异在于冠色、上体铜绿光泽强弱、腹斑宽度、尾内网红褐色多少及体型大小。
保护现状:IUCN: LC(无危)。分布极广且数量普遍,暂无全球灭绝风险。澳大利亚局部常见但密度低;新几内亚低地普遍;马来半岛、菲律宾及印尼多数岛屿为常见至罕见;婆罗洲与爪哇稀少。rufomerus 亚种仅见于帝汶以东6座小岛,曾被列为受胁,2001年在达马尔岛发现仍普遍。
地理分布:繁殖区:澳大利亚北部及东部(金伯利至昆士兰约克角)、新几内亚低地及周边岛屿、马来半岛、泰国南部、柬埔寨西南、苏门答腊、爪哇、婆罗洲、菲律宾南部、苏拉威西、小巽他群岛及班达海岛屿。非繁殖季节:部分澳大利亚种群北迁至新几内亚、华莱士区及摩鹿加群岛越冬;泰国南部部分个体或为南方迁来的非繁殖鸟。
其他:分类历经反复:曾与斑翅金鹃合并,亦曾被拆分成多达5个独立物种;分子研究显示 barnardi 亚种遗传差异最大,而澳洲 russatus 与北部亚种间存在杂交现象。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棕胸金鹃的全球分布信息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棕胸金鹃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