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翅金鹃

Pied Bronze Cuckoo Chalcites crassirostris

斑翅金鹃(英文名:Pied Bronze Cuckoo,学名:Chalcites crassirostris),是鹃形目杜鹃科Chalcites属的鸟类。体型小巧、具金属暗绿色光泽的寄生杜鹃,仅分布于印尼班达海东部若干岛群,栖息于多种森林环境。作为巢寄生鸟类,其繁殖与生活史细节仍缺乏研究。

外形特征:体长15–16厘米。雄鸟:脸、后颈及上体呈黑蓝色并泛绿光,翼具由大、中覆羽形成的大白斑,下体纯白,偶在胁部具淡褐色细横纹;尾蓝黑色,外侧尾羽具白色点斑与横斑;眼周红色。雌鸟:上体较雄鸟暗淡,呈褐色并微泛绿光,冠部尤显褐色;脸及体侧具不明显的暗色横斑;翼有时具白斑;下体白色,胸胁具模糊的褐色横斑,腹部无斑;尾羽色泽似雄鸟。幼鸟:脸、头、背、翼及尾呈红褐色,尾中央羽端具灰色次端斑,最外侧尾羽内翈具黑白相间横斑;下体白色无斑纹。

鸣叫特征:推测的鸣唱为3–4个短促、中高“pi”音组成的下降音列,持续约1.4秒(或0.8秒),间隔10秒至数分钟重复一次;亦被描述为在单一音高上的快速颤音,先渐强后渐弱。

生活习性:栖息于浓密林地、灌丛、林缘、再生林及次生林,海拔范围未详。可能具迁徙或游荡行为。食性资料极少,仅记录到取食毛虫。

生长繁殖:巢寄生。推测主要寄主为小型雀形目,尤可能针对红胁噪刺莺的封闭巢,但尚无直接数据证实。繁殖细节或与其近亲棕胸金鹃相似。

区别辨识:与相似种相比,注意其暗色脸部及明显的白色翼斑(部分雌鸟缺乏),以及幼鸟无斑纹的下体;迁徙至凯群岛的棕胸金鹃亦曾记录,需加以区分。

保护现状:IUCN: Least Concern(无危)。分布范围仅约5800 km²,局部常见至不常见,种群趋势稳定,但数据缺乏,特别于凯与塔扬杜群岛记录稀少。

地理分布:繁殖区:东南摩鹿加(塔扬杜群岛的库尔岛与塔姆岛、凯群岛的图阿尔及鲁马丹)与塔宁巴尔群岛(延德纳岛、拉腊特岛)。非繁殖区:暂无确认记录;历史上安汶、戈龙、哈马黑拉及新几内亚索隆的标本记录多存疑。

其他:长期以来被视为棕胸金鹃的亚种或同种,但依形态及鸣声差异已独立成种;属级分类亦曾置于金鹃属(Chrysococcyx),现归入金鹃属(Chalcites)。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斑翅金鹃的全球分布信息

Download on App Store 下载 Android APK Google Play 下载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斑翅金鹃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