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岛蛎鹬(英文名:Chatham Oystercatcher,学名:Haematopus chathamensis),是鸻形目蛎鹬科蛎鹬属的鸟类。体型较小,胸前黑白色界限模糊。IUCN评级为‘ENDANGERED’(濒危)。
外形特征:查岛蛎鹬体长约48至49厘米,雄鸟平均体重540克,雌鸟平均体重640克。其头部、颈部、胸部、背部、翅膀和尾巴呈黑色,下腹部白色,胸白黑过渡区斑驳。幼鸟上体羽缘呈棕色,裸露部位颜色较暗淡。雌雄外观相似,但雌鸟体型略大,喙较长。
鸣叫特征:查岛蛎鹬的叫声包括重复的滑音哨声“peep”或双重音“pi-peep”,以及更短、更柔和的“puk”。展示叫声开始时为哨音颤音,音量逐渐增大,随后是几个双重音符,音调尖锐刺耳。
生活习性:查岛蛎鹬主要栖息于岩石海岸,偶尔出现在砂质或砾石海滩,有时会在有短植被的地点筑巢。它们全年定居并具有领地性,幼鸟可能在岛屿间移动长达40公里。食物包括各种海洋生物,如海葵、多板纲动物、腹足纲动物、双壳纲动物、藤壶、等足类、棘皮动物和海鞘。它们使用多种技巧攻击不同类型的猎物。
生长繁殖:繁殖期为10月至翌年3月,大多数产卵发生在10月至12月。巢穴为地面凹坑,可能有或无衬垫,常建于岩石悬垂或植被遮蔽处,有时在小洞穴或悬崖平台上。每次产卵2至3枚,三枚卵的巢早期更为常见,孵化期约25天。雏鸟上体有明显的灰色斑点,尾部有显眼的白色亚端带。离巢期为46至49天,每对繁殖成功率0.20至0.85只雏鸟。
区别辨识:查岛蛎鹬最接近新西兰蛎鹬的黑白形态,但体型略小,喙更短,腿和脚更为粗壮。与美洲斑蛎鹬的区别在于红眼而非黄眼,背部黑色而非深褐色。与智利蛎鹬的区别在于红眼而非黄眼,次级飞羽大部分为黑色。
保护现状:IUCN:EN(濒危)
地理分布:查岛蛎鹬仅分布于查塔姆群岛(位于新西兰东南方约680公里的群岛),每个主岛上都有小型繁殖群落。
其他:查岛蛎鹬面临的主要威胁来自引进的捕食者,如猫、鼠和新西兰秧鸡,以及人类活动的干扰。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了解更多查岛蛎鹬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