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西兰蛎鹬

Variable Oystercatcher Haematopus unicolor

新西兰蛎鹬(英文名:Variable Oystercatcher,学名:Haematopus unicolor),是鸻形目蛎鹬科蛎鹬属的大型涉禽,仅见于新西兰。在毛利语中称为tōrea-pango,又因其红色喙而被称为'red bills'。其体型健壮,羽色变化多样,从全黑至黑白相间,存在多种过渡形态。

外形特征:新西兰蛎鹬成鸟羽色变异大,从全黑色到黑白相间的羽毛,幼鸟具褐色尖端的羽毛,眼环和喙均为橙红色,腿呈粉色。雄鸟平均体重约678克,雌鸟略重,约724克。喙长而细,形状类似针,颜色深红,尤其在繁殖季节更为明显。全长42至47厘米,身体短粗,颈厚。雌雄外观相似,但雌鸟通常体型稍大。

鸣叫特征:新西兰蛎鹬常发出重复的滑音哨声“peep”或双重的“pi-peep”。此外,还会发出较短促的“puk”声和鼻音的“keeoow”报警声。展示叫声开始为颤音,随后转为单个或成对的音符。

生活习性:主要栖息于新西兰北岛、南岛及斯图尔特岛的海岸线,偏好沙质海滩、沙丘、岩石海岸及偶尔出现在沿海湖泊岸边。非繁殖季节,它们会占据沙质和岩石海岸。曾被观察到在牧场觅食。以各种底栖生物为食,包括多毛类、石鳖、蜗牛、贻贝、双壳类、等足类、端足类和蟹类。

生长繁殖:繁殖期一般为10月中旬至次年1月,有时最早可达9月。巢建于沙地或砾石中,较为浅凹,可能有少量海藻作为衬垫。每窝产卵2至3枚,极少数情况下可产5枚,卵平均尺寸为58.2毫米×40.6毫米,孵化期约为25至32天。雏鸟羽色因羽色形态而异,全黑形态下的雏鸟暗色部分较多,而黑白相间的雏鸟上体灰色偏褐,腹部白色。雏鸟大约在42至49天后离巢。

区别辨识:与南岛黑白蛎鹬(SIPO)相比,新西兰蛎鹬体型更大,黑白相间的个体边界模糊,翼下有斑驳的带状图案,臀部白色斑块较小且仅位于尾羽基部。雌雄之间外观差异不大,但雌鸟体型通常较大。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总数量估计在3400至3900只之间,近年来可能已增至7000只。自1922年起受到保护,此前曾因狩猎而数量下降。人类干扰和引进哺乳动物的捕食对繁殖成功率造成影响。

地理分布:分布于新西兰北岛、南岛及斯图尔特岛的沿海地带,包括相邻岛屿。在繁殖季节和非繁殖季节均可见于上述地区。

其他:新西兰蛎鹬在近三十年间多个种群似乎有所增加,尤其是在北岛。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了解更多新西兰蛎鹬的信息:

Download on App Store Get it on Google Play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