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洲斑蛎鹬

American Oystercatcher Haematopus palliatus

美洲斑蛎鹬(英文名:American Oystercatcher,学名:Haematopus palliatus),是鸻形目蛎鹬科蛎鹬属的鸟类。以独特的黑白羽毛和醒目的橙红色喙著称。广泛分布于北美东海岸至南美的沿海地带,偏好盐沼和沙滩环境,以贝类和海洋无脊椎动物为食。在繁殖季节,沿大西洋和墨西哥湾海岸线活动,冬季则聚集在较温暖的南部地区。

外形特征:美洲斑蛎鹬身长40-44厘米,体重400-700克,头部和胸部为黑色,背部、翅膀和尾巴呈灰黑色,腹部白色。具有长而直的亮红至橙色喙,淡粉色腿,无第一趾。黄色虹膜,有时带有暗斑点。飞行时可见狭窄的白色翼条,喙侧压扁,黄色眼睛环绕着红色眼环和黑色头颈,与褐色背羽形成鲜明对比。雄鸟和雌鸟外观上无法区分,幼鸟的喙有尘土橙色至灰色的变化,背部羽毛有浅色边缘,直至完全成熟。

鸣叫特征:发出响亮的叫声,通常是快速系列的尖叫声和哨声,特别是在兴奋时。

生活习性:美洲斑蛎鹬主要栖息在沿海地带,偏好海滩、盐沼、沙丘和泥滩等环境。它们以贝类和其他海洋无脊椎动物为食,利用强壮的喙切割或砸开猎物。大部分时间在潮汐休息区度过,但在求偶、领地争斗和应对入侵者时会变得非常活跃且声音响亮。

生长繁殖:繁殖期通常在4月至7月,巢穴为沙地上浅凹的巢,由成鸟挖掘,内衬贝壳或鹅卵石。每窝产卵2-4枚,卵呈灰色并有深棕色斑点。孵化期为25至27天,双亲轮流孵卵。雏鸟出生时覆盖着淡色绒毛,约35天后离巢,但直到60天后喙才足够强壮以撬开贝类。

区别辨识:北美黑蛎鹬杂交产生的个体在黑帽与白腹相遇处有杂乱的斑点,可能范围有限但往往相当广泛。成鸟与欧洲蛎鹬的区别在于褐色背羽、较淡的腿色和较短较窄的翼条;与智利蛎鹬的区别在于较暗的上部羽毛、红色眼环、暗尖二级飞羽和较暗的初级覆羽下部。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

地理分布:分布于北美、中美和南美沿海,从墨西哥西部到智利南部;美国东北部海岸至墨西哥北部海湾,尤卡坦半岛;加勒比海地区(局部)至阿根廷南部。

其他:在美国某些州,由于数量低且下降,美洲斑蛎鹬被列为关注物种。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了解更多美洲斑蛎鹬的信息:

Download on App Store Get it on Google Play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