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斑蛎鹬

Pied Oystercatcher Haematopus longirostris

澳洲斑蛎鹬(英文名:Pied Oystercatcher,学名:Haematopus longirostris),是鸻形目蛎鹬科蛎鹬属的大型健壮涉禽。常见于澳大利亚海岸,以其独特的黑白羽毛和长而强壮的橙红色喙著称。分布于小巽他群岛沿海远东部、Tanimbar和印尼卡伊群岛(印尼摩鹿加群岛东南部)、澳大利亚沿海及塔斯马尼亚州。

外形特征:体长48-51厘米,雄鸟体重410-776克,雌鸟体重500-782克。外形浑圆,嘴长而强,适合开启坚硬贝壳。头部、颈部、胸部和上体为黑色,下体、尾覆羽及臀部为白色,形成鲜明对比。雄鸟和雌鸟外观相似,但雌鸟鸟喙更长。幼鸟羽毛呈褐色,眼圈裸露部分色彩较暗淡。眼环橙红色,眼鲜红色,喙长且厚重,深橙猩红色,腿珊瑚砖红色。

鸣叫特征:最常听到的叫声是重复的过滑音哨声‘peep’或双音‘pi-peep’。展示时,一只鸟可能发出重复的‘peep’哨声,而另一只会发出逐渐增强后放缓的哨音三连音。

生活习性:偏好盐沼、沙滩、卵石滩和牧场作为繁殖地。非繁殖季,常见于河口泥滩和沙滩。以海洋和陆地多毛类、腹足类、双壳类为食,亦食甲壳类、昆虫和鱼类。采用多种技巧攻击不同类型的猎物,如锤击、撬开、刺探等。

生长繁殖:繁殖期北区5月至9月,南区8月至1月。通常是单配偶制,但在一项记录中观察到一雄二雌的长期多配偶制。巢筑于地面浅坑,靠近高潮水位线。产卵数通常为2枚(1-3枚),颜色和标记变化大,孵化期28-32天。幼鸟灰色带斑点,背部和大腿有深棕色条纹,下胸和腹部白色。离巢时间42-49天,有时长达56天。每对每年成功繁殖0.25-0.89只幼鸟。

区别辨识:蛎鹬相比,体型明显更大;背白较少,结束于肩胛骨间的锐利‘V’形;无季节性羽毛变化。与新西兰蛎鹬查岛蛎鹬的区别在于胸黑下缘界限分明;与美洲斑蛎鹬的区别在于眼红而非黄,背部颜色黑而非深褐。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

地理分布:主要分布在澳大利亚沿海地区和塔斯马尼亚州,包括小巽他群岛沿海远东部、Tanimbar和印尼卡伊群岛。在北昆士兰的北斯特拉德布鲁克岛记录到最多3475只个体。

其他:在某些年份和研究中,高达73%的巢穴因洪水而损失。首次繁殖年龄为4-6岁。长期的配偶和巢址忠诚度高。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了解更多澳洲斑蛎鹬的信息:

Download on App Store Get it on Google Play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