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林那达鹪鹩

Grenada Wren Troglodytes grenadensis

格林那达鹪鹩(英文名:Grenada Wren,学名:Troglodytes grenadensis),是雀形目鹪鹩科鹪鹩属的鸟类。格林纳达岛特有的留鸟,被当地人称为“家鸟”。体型较同属其他鹪鹩略大,通体肉桂褐色,翼尾具暗色横纹,无白色眉纹,喙长而微弯。广泛分布于主岛各类林地及人居环境,亦见于邻近的Carriacou及Hog Island,但未记录于更外侧小岛。

外形特征:成鸟体长约56毫米(翼弦),体重14克左右。整体呈浓栗褐色,上体色深,下体稍浅;喉部颜色变异大,从肉桂褐到近白色。翼和尾具明显暗色横斑,尾相对较短。喙长、宽且略下弯,上喙暗褐,下喙大部黄色。两性同色,全年羽色无季节性变化。幼鸟羽色较暗淡,头顶灰褐,初级飞羽及尾羽色泽均匀且磨损明显,喙短而基部淡黄。

鸣叫特征:雄鸟鸣声复杂,由“引言段”嘈杂音与“主体段”清晰婉转音组成,常含颤音并以升频或降频收束,持续1.8–2.5秒;黎明及求偶时鸣唱率最高。雌鸟亦会发出短促沙哑的应和声。常见叫声为粗糙连续的“churr”或“chut”系列,遇捕食者时发出急促尖厉的警戒声。

生活习性:留鸟,不迁徙。栖息于从海平面至高海拔的各类生境,包括原始林、次生林、红树林、灌丛、农田及城镇园林。主要在低处或地面觅食,亦在树冠活动;以跳跃方式在地面移动,飞行低而直。食物以节肢动物为主,兼食植物果实,共记录48类节肢动物及16属植物。

生长繁殖:繁殖期4–10月,高峰5–7月。巢筑于天然树洞或人工缝隙,如屋檐、瓦楞屋顶、墙洞等;巢材为小枝、细绳及羽毛。每窝卵数未详,由雌鸟单独孵卵,雄鸟协助育雏。育雏期约41天。曾被记录到与辉拟椋鸟的潜在巢寄生关系。

区别辨识:分布区内无其他鹪鹩,外形上易与雌小安的列斯雀鹀混淆,后者体型略大、羽色更淡且具短而圆锥形的食籽喙。与莺鹪鹩相比,格林那达鹪鹩体型更大、羽色更深、喙更长且略下弯。

保护现状:IUCN: NE(未评估)。因2024年才被提升为独立种,尚未正式评估。目前岛内数量稳定,高密度出现于人类聚居地。主要潜在威胁为栖息地丧失、气候干旱导致猎物减少、外来种(家猫、鼠、印度猫鼬、辉拟椋鸟及家麻雀)的捕食与巢竞争。

地理分布:繁殖区:格林纳达主岛全境,海拔0–800米以上各类生境。非繁殖区:同域分布,无迁徙。邻近记录:Carriacou岛(极稀少,2017年仅1只)及距主岛不足100米的Hog Island,未发现于Petite Martinique、Rhonde、Caille等更外侧岛屿。

其他:2010年代中期基于鸣声与形态研究被建议分为独立种,2024年北美分类委员会、Clements名录及IOC世界鸟类名录正式采纳。曾被视为莺鹪鹩复合体或南鹪鹩复合体成员。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格林那达鹪鹩的全球分布信息

Download on App Store 下载 Android APK Google Play 下载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格林那达鹪鹩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