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鹪鹩(英文名:Southern House Wren,学名:Troglodytes musculus),是雀形目鹪鹩科鹪鹩属的鸟类。小型食虫鸣禽,曾长期被归入莺鹪鹩。最新形态、行为及遗传学研究将其提升为独立种,分布自墨西哥尤卡坦半岛南端直至南美火地岛,覆盖热带至温带多种生境,高度适应人类改造环境,城市及郊区极为常见。
外形特征:体长约11–13厘米,体重10–14克。雌雄同色:上体棕褐,下体淡赭至灰;翼具暗褐或黑色窄横纹;尾短圆;眉纹极淡且常不显,头顶无纵纹。幼鸟眉纹更短、胸具弥散暗斑,下腹及尾下覆羽均匀锈色且无横纹;初级飞羽与次级飞羽磨损均匀。
鸣叫特征:雄鸟鸣唱复杂多变,由1.5–8千赫的高低音符组成,分引入部(弱、嘈杂)与终末部(高频、大音量)。雌鸟仅在某些地区发出低颤音。遇险时发出粗糙连续“警报/围攻”声,节奏随威胁程度变化。
生活习性:栖于海平面至3000米的森林、灌丛、草原、城市公园及农田,全年留居于大部分分布区,仅智利与阿根廷最南端种群具迁徙性。以地面及低层枝叶间搜捕昆虫为主,偶食蜘蛛、小型蜥蜴及果实。
生长繁殖:繁殖期因地而异:热带全年可育,温带9月至翌年1月;温带地区年产2窝,热带地区最多4窝。利用树洞、人工巢箱等次生洞巢,雄鸟先建粗枝基座,雌鸟后铺细草、毛发及羽毛。窝卵数热带3–4枚、温带4–5枚;孵化14–16天,仅雌鸟担任;雏鸟留巢16–18天,双亲共同育雏。
区别辨识:与莺鹪鹩相比体型略小,尾更短,翼与胁部横纹较不明显,鸣唱结构亦较简单。与莺鹪鹩亚种brunneicollis在尤卡坦高海拔区微域重叠但无杂交;后者羽色更深,尾更短,眉纹更显著。
保护现状:IUCN: LC(无危)。分布极广,数量庞大,且呈上升趋势,无即刻全球威胁。
地理分布:繁殖区:墨西哥南部韦拉克鲁斯与瓦哈卡经中美洲、南美至阿根廷与智利火地岛,并见于特立尼达。非繁殖区:除最南端种群冬季北移外,其余地区全年留居。
其他:历史上曾被归入莺鹪鹩,基于多基因证据现已拆分为7个独立种。南鹪鹩与莺鹪鹩、科岛鹪鹩、加勒比诸岛鹪鹩并列。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南鹪鹩的全球分布信息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南鹪鹩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