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翅丝雀(英文名:Protea Canary,学名:Crithagra leucoptera),是雀形目燕雀科丝雀属的小型鸟类。体型约15至16厘米,拥有大型淡色喙,上体呈灰褐色,黑色下巴,白色喉部,两道淡色翼纹明显。雌雄相似,幼鸟相比成鸟下体条纹更重。分布局限于南非西开普省的成熟普罗蒂亚灌丛、山谷密林和森林中。
外形特征:体长约15至16厘米,重量18至24.8克。大而色彩暗淡的雀类,具有黑色下巴和白色喉咙,锥形喙。头部至上体灰褐色,额头至颈背有细密的深色条纹,肩部至背部有宽幅的深色斑点;尾羽覆羽类似背部颜色,尖端泛白或淡黄;眉线淡黄不明显;眼周、颊部和下巴黑色或深褐色,耳羽和颈侧灰色,条纹较淡;尾羽深褐色,边缘绿色或淡黄;上翼深褐或黑色,中羽和大羽覆羽边缘灰黄,尖端泛白或淡黄,形成双翼纹,但磨损的羽毛上不明显;喉部至胸上部白色,下胸至腹部变为淡黄褐色,胸部和两侧有深褐色或灰褐色条纹,腹下部和肛周覆羽白色或淡黄;虹膜棕色;喙色变化多样,从淡黄至粉红肉色,尖端和上喙基部颜色较深;腿黑色或深棕色。
鸣叫特征:鸣唱响亮,包含多种笛音、颤音和流利的颤音,还夹杂着叽喳声和嗡嗡声,如"weety weety chipip cheewee witty wipwipwip chiriri cheewip jeeer",其间穿插鼻音和模仿其他鸟类的叫声和鸣唱,包括黄喉歌䳭、斑喉娇莺、维氏短翅莺、开普草莺、斑山鹪莺、苍色绣眼鸟、长尾食蜜鸟、橙胸花蜜鸟、辉绿花蜜鸟、大纹燕和南非鹎。叫声包括独特的"trillywazeet"、"twee-oo"和更为典型的"sweet";警报或焦虑叫声为"tree-lee-loo"。
生活习性:主要栖息于沿海和低山灌木丛,尤其偏好成熟的普罗蒂亚灌木和茂密的高灌木,如芬布什、半干旱灌木丛、森林和松树(Pinus)林。以种子、花蕾、花朵和果实为主食,偶尔食用昆虫。在低矮植被、地面和灌木下觅食,通常保持隐蔽,但在喜好的灌木丛中觅食时也会接近人类;长时间待在浓密植被中。探入花苞获取花蜜,从开放的普罗蒂亚花序中提取种子,撕开花蕾。单独、成对或小群体觅食,偶尔在多达40只的群体中聚集在常见食物源。
生长繁殖:繁殖季节为8月至10月,一夫一妻制。雄鸟通过长距离滑翔飞行展示,间歇深拍翅膀和大声啾啾声,穿梭于灌木之间;也通过喂食雌鸟进行求偶,雌鸟乞食时向雄鸟张嘴,头部羽毛竖起,翅膀轻微颤抖,雄鸟通过反刍喂食。巢穴为脆弱的杯状,由植物纤维、枝条和茎(常含Helichrysum crispum茎)、精细植物绒毛(常为普罗蒂亚)和细草构成,通常置于离地面4米内的普罗蒂亚灌木分叉或树枝凹陷处,偶尔在松树或其他灌木或树木中。每窝产卵2至4枚,卵色白或极淡蓝色,细点或线状红色至紫黑色斑点;孵化期17天;雏鸟由双方父母喂养,育雏期14天。
区别辨识:与白喉丝雀的区别在于后者有白色下巴和喉咙,黄绿色臀部,翅膀无翼纹;与条纹头食籽鸟的区别在于后者有淡色喉咙和宽阔的眼眉。白翅丝雀具有独特的双翼纹和黑色下巴。
保护现状:IUCN:NT(近危)
地理分布:限于南非西开普省,具体在成熟普罗蒂亚灌丛、山谷密林和森林中。其分布范围不触及海岸。
其他:白翅丝雀曾被归类于Serinus属,但基于线粒体和核DNA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发现该属多系群,因此将其分类至Crithagra属。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白翅丝雀的全球分布信息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白翅丝雀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