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丝雀

Yellow Canary Crithagra flaviventris

黄丝雀(英文名:Yellow Canary,学名:Crithagra flaviventris),是雀形目燕雀科丝雀属的鸟类。体型较大的金丝雀,雄鸟羽色鲜黄,雌鸟灰褐,雌雄异形显著。其分布横跨西南非洲的干旱灌丛、卡鲁地区及干旱刺灌丛,兼具留居与游荡习性。该种曾因羽色与硫黄丝雀等近似而被混淆,但可通过喙形及面部图案加以区分。

外形特征:体长13–14厘米,体重10.3–20克,为中等至大型的雀类,具圆锥形喙。雄鸟指名亚种额基与眉纹亮黄,头顶至背黄绿,臀及尾上覆羽淡黄绿;喉至腹金黄,胸侧略染绿色;尾羽黑褐,外缘黄或黄绿;翼黑褐,覆羽及次级飞羽缘黄绿。雌鸟头至上背橄榄褐,具暗色纵纹;腰及尾上覆羽淡橄榄黄;下体灰褐色并带纵纹;翼缘及尾外缘淡黄。幼鸟似雌鸟,雄幼鸟背部羽缘褐色,下体淡黄具浓黑纵纹;雌幼鸟色更灰,纵纹较淡。亚种间差异:damarensis色更黄绿,面纹对比弱;marshalli上背淡黄绿且纵纹明显;guillarmodi体型更大,上背色深且纵纹更重。

鸣叫特征:雄鸟常于灌木、乔木顶端或高空鸣唱,亦在炫耀飞行中发声。鸣声为较长且多变的快速音乐性啁啾与婉啭短句,常夹杂“chissick”“cheree”等音节,多只雄鸟可合唱。叫声包括“peeoo”“peetyo”“peelee”以及上扬的“peclyip”和远传的“chirrup”或“tirriyip”。

生活习性:主要栖息于低地灌丛、金合欢与榄仁木林地、干草原、半荒漠丘陵、岩石山坡、沙丘、滨海沙地及花园边缘,在莱索托可上至海拔1530米。具留居性与局部迁徙,非繁殖季节成群游荡以追寻食物,可进入南非南部卡鲁,冬季离开西开普省。常在地面、开花植物及灌木中活跃觅食,以跳跃和步行为主,成对或小群活动,非繁殖季节可聚集20只乃至100只,亦与白喉丝雀黄额丝雀家麻雀南非麻雀等混群。

生长繁殖:繁殖期为7月至翌年4月,一夫一妻制,单独营巢且具领域性。雄鸟在缓慢的圆形振翅飞行中炫耀,偶见无雌鸟时落枝。雌鸟筑浅杯巢,以枯草、叶、种荚及植物纤维构成,常置于灌丛或乔木低处(约3米以内)。每窝2–5枚卵,白色、淡蓝或淡绿,具紫、黑、褐细斑;雌鸟孵卵12–14天,双亲育雏14–19天;巢偶遭白眉金鹃寄生。

区别辨识:硫黄丝雀黄色型相比,黄丝雀喙较细长;与黄额丝雀相比,面纹及髭纹较不明显。与体型更大的硫黄丝雀相比,后者喙更粗厚,栖息于湿润海岸灌丛及林地。亚种间差异主要体现为上背色泽、纵纹深浅及面纹对比度。

保护现状:IUCN: LC(无危)。该种整体常见至局部丰富,仅在不常见;在安哥拉稀少。

地理分布:繁殖区:西南安哥拉、纳米比亚(极南部除外)、博茨瓦纳及南非东北部(北开普省极东北)。非繁殖扩散:南非南部卡鲁、西开普省冬季减少,damarensis亚种可能仅过境博茨瓦纳北部,marshalli亚种每年可见于南非东部(夸祖鲁-纳塔尔),偶见于安哥拉南部及津巴布韦西部。

其他:指名亚种曾被引入南大西洋的阿森松岛及圣赫勒拿岛。系统分类上,曾被视为与白腹丝雀同种,但目前认为关系较远;各亚种间存在过渡类型,南非境内曾提出的hesperus、quintoni、aurescens等名称已被视为亚种间过渡或同义词。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黄丝雀的全球分布信息

Download on App Store 下载 Android APK Google Play 下载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黄丝雀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