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额丝雀(英文名:Yellow-fronted Canary,学名:Crithagra mozambica),是雀形目燕雀科丝雀属的小型鸟类。俗称: 石燕、金青、大金燕。原产自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区,广泛分布于非洲西部、中部、东部和南部。因观赏需求,已被引入至毛里求斯、波多黎各、留尼汪、塞舌尔和美国等地。
外形特征:黄额丝雀体型小,尾部短,全长约11-13厘米,体重8.5-16.2克。雄鸟具亮黄色腹部,黄色眉纹及颊斑,背部灰绿带条纹,头部黄色,冠及颈侧橄榄灰或灰绿,两翼及尾羽深色,边缘黄色。雌鸟颜色较暗淡,面部图案不明显,翼羽及尾羽边缘更窄,下体颜色偏淡。幼鸟比雌鸟略显灰色,上体更灰,臀部黄绿色,翼覆羽尖端宽大,脸及胸部淡黄,有轻微的黑色条纹。
鸣叫特征:鸣唱声悦耳,由一系列快速高音的音乐般的“tseeu-tseeu”、“see-woo”等音节组成,类似的音调和品质,含有多种重复的乐句。
生活习性:栖息于低地开阔林地、稀树草原、偶尔有树木的灌木丛、轻型Brachystegia树林、种植园、农田边缘,特别是在小米田附近,也在村庄周围的灌木丛和花园中。高度可达1550米(喀麦隆)、1600米(津巴布韦)、1650-2300米(厄立特里亚)、2000米(布隆迪)、2200米(肯尼亚西部)和2300米(乌干达)。
生长繁殖:繁殖季节在西非为5月至11月,在东非全年均可繁殖,在津巴布韦为11月至4月(主要12月至3月),在莫桑比克为9月至3月,在南非为9月至4月。一夫一妻制。单独或半群体繁殖,每棵树最多三个巢。雌鸟筑巢,雄鸟偶尔协助。巢为深杯状,由草、植物茎和纤维构成,位于1-8米高处。每窝产卵2-4枚,纯白至蓝白色或浅奶油色,有时带有紫罗兰斑点或橙棕色或深棕色稀疏斑点。孵化期13-14天,仅由雌鸟完成,雄鸟喂食。雏鸟由双亲共同喂养,巢期16-24天。繁殖成功率每年约为65%,平均寿命2-3年。
区别辨识:与白腹丝雀相比,黄额丝雀尾巴更短,羽毛更鲜艳,头部图案更明显;与硫黄丝雀相比,体型更小,喙较小,面部图案独特,臀部鲜黄,尾羽有白色尖端;与稍大的黄丝雀相比,颈背呈灰绿色,臀部黄色。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
地理分布:非洲南部撒哈拉沙漠以南区域广泛分布,包括西部、中部、东部和南部。已引入至毛里求斯、波多黎各、留尼汪、塞舌尔和美国等地。
其他:黄额丝雀因其悦耳的鸣唱和美丽的外表,被频繁捕捉用于笼鸟贸易,尤其在非洲、欧洲和北美被广泛作为笼鸟饲养。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了解更多黄额丝雀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