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腰丝雀(英文名:White-rumped Seedeater,学名:Crithagra leucopygia),是雀形目燕雀科丝雀属的鸟类。广泛分布在非洲的西部、中部和东部,特别是在萨赫勒地区和苏丹东部的干草原上。以平实的灰褐色外观著称,腹部和臀部呈现白色,这一特征在飞行中尤为显眼。
外形特征:白腰丝雀体型小巧,长度约10至11.5厘米,体重介于8到16克之间。其上体主要呈淡灰褐色,头顶至背部有较暗的条纹,颈部条纹较淡或较少。脸部为淡灰色,眼纹略深。最显著的特征是白色的臀部,尾羽棕色,边缘灰褐色。翼上的覆羽棕色,边缘淡灰黄褐色,中覆羽和大覆羽的尖端呈离白色形成翼斑。初级覆羽暗棕色至黑色,边缘微白。下巴和喉咙为灰或浅黄色,胸部有棕色斑点或模糊的条纹,下胸至尾下覆羽白色,两胁有灰褐色条纹。虹膜深棕或黑色,喙粉棕色,脚肉粉色至浅棕色。雄雌相似,幼鸟比成鸟颜色更淡,上体条纹更重,胸部和两胁有明显的棕色斑点。
鸣叫特征:其歌声为一系列低沉而悦耳的口哨声、啾啾声和流利的颤音,连续发出,持续时间较长。叫声包括上升的‘twee’、‘twee-eet’或‘chuwee’以及鼻音的‘jwer’。
生活习性:栖息于低海拔干燥开阔的灌木草原,沙地上的稀树地带,如金合欢(Acacia)灌木丛,以及农田边缘的轻树林,包括小米(Panicum)田。常见于村庄和花园。主要以小种子为食,包括小米,也吃Tridax procumbens、Stellaria media、Taraxacum officinale和Senecio consanguineus等植物的种子,以及Galinsoga parviflora的芽。在高草丛中和开阔地面上觅食,经常拉倒小米茎以便吃到果实头部。通常成对或与其他小型雀鸟如黄额丝雀和蜡嘴雀(Estrildidae)一起觅食。
生长繁殖:繁殖季节主要在9月至次年3月,尼日尔和尼日利亚南部也有7月至8月的记录。筑巢于树的外枝细枝上,高度1.5至5米,常用植物茎、纤维、叶碎片、蔬菜绒毛、细根和蛛丝编织成紧密的杯状巢。每窝产2至4枚蛋,蛋壳白色带蓝或灰调,密布黑或棕色点斑。孵化期约为12天,幼鸟离巢期为16天。
区别辨识:与同类物种相比,白腰丝雀因白色臀部易于区分,脸面图案简单,与肯尼亚黄腰丝雀相比,面部斑纹更少,更不明显。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在非洲中部埃塞俄比亚的小种群自1990年后未被记录。
地理分布:主要分布于非洲西部、中部和东部,包括萨赫勒地区和苏丹东部的干草原。在南苏丹,由于灌溉计划的创建,其分布范围沿尼罗河向北扩展。在中埃塞俄比亚有一个小种群,但自1990年后未再有记录。
其他:曾被归类于Serinus属,但基于线粒体和核DNA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显示该属多系群,因此被重新分类至复活的Crithagra属。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了解更多白腰丝雀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