爪哇啄花鸟(英文名:Javan Flowerpecker,学名:Dicaeum sanguinolentum),是雀形目啄花鸟科啄花鸟属的鸟类。印尼爪哇岛及巴厘岛的特有种,栖息于海拔800–2400米的山地森林、次生林和林缘。雄鸟具虹彩深蓝背、鲜红胸及腹中线,雌鸟灰褐为主,仅腰羽猩红。鸣声多样,包括短促金属颤音、高哨与干点击声。过去被视为“血胸啄花鸟复合体”成员,现已独立成种,资料仍缺。
外形特征:体长8–9.5厘米,喙短微弯。雄鸟头顶至尾上覆羽呈亮蓝黑色带金属光泽,喉至上胸雪白,胸具大块猩红斑,腹面浅棕白并具一条黑色纵纹延伸至腹部;翅及尾羽黑色具蓝辉。雌鸟头顶至背橄榄褐,腰及尾上覆羽鲜红,尾羽黑褐;腹面灰褐色微带橄榄黄。雏鸟头、背深蓝,腹鲜黄,嘴基橙黄;幼鸟上体橄榄灰,腰猩红,下体橄榄黄。
鸣叫特征:鸣声组合丰富:短促带金属质感的“whit’it’it”连串颤音、单音“whit”反复、断续“tcho-tcho-tcho”颤串、清脆“chip”及上扬“swee”哨音,整体音调高而尖。
生活习性:留鸟,性活泼,常单独或成对在林冠层跳跃觅食,尤喜寄生槲寄生附近。海拔800–2400米的山地与丘陵森林、次生林及林缘均可栖息,低海拔则被其他Dicaeum属种类取代。食物包括小昆虫(蠓幼虫、蜘蛛等)及槲寄生的果实、花粉和花蜜,但详细食性仍缺。
生长繁殖:繁殖季记录于1、8、10、12月。仅一巢被描述:球形草巢悬于相思树6–7米处,长20厘米、宽15厘米,入口朝西。卵白色无光泽,11.5–15.5 × 7.8–10.8毫米,平均14.2 × 10.0毫米。雏鸟约5日龄时裸露,背深蓝腹黄,雄鸟独自育雏,3小时内喂26次,雏鸟约两周离巢。
区别辨识:雄鸟鲜红的胸斑、蓝黑上体及腹中线易识别。雌鸟与红头啄花鸟雌鸟相似,但后者上体更橄榄绿、腹部更白;与橙腹啄花鸟雌鸟相比,后者腰黄色、腹黄色与白色分界明显,而本种雌鸟腰猩红、腹面统一灰褐。
保护现状:IUCN: LC(无危)。在爪哇与巴厘岛分布广泛,栖息于林缘及开阔林地,灭绝风险极低。苏门答腊仅两笔记录,可能为迷鸟,但仍需调查。
地理分布:繁殖区:印尼爪哇岛与巴厘岛海拔800–2400米的山地森林。非繁殖区:无迁徙记录。苏门答腊南部曾有两次可疑记录,地位未定。
其他:曾被归入“血胸啄花鸟复合体”,2017年后基于羽色、鸣声与生态差异被拆分为四个独立种:爪哇啄花鸟、佛罗啄花鸟、帝汶啄花鸟与松巴啄花鸟。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爪哇啄花鸟的全球分布信息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爪哇啄花鸟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