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巴啄花鸟(英文名:Sumba Flowerpecker,学名:Dicaeum wilhelminae),是雀形目啄花鸟科啄花鸟属的鸟类。印度尼西亚华莱士区松巴岛特有的小型林栖啄花鸟。雄鸟背闪深蓝金属光,胸具醒目大红斑并沿腹中央延伸为黑色纵线;雌鸟整体灰褐,仅尾上覆羽呈朱红。该鸟遍布全岛各类林地,自海滨灌丛至山地森林均有记录,是目前已知在血胸啄花鸟复合体中唯一不限于山地的成员。
外形特征:体长约9厘米,体态短圆。雄鸟通体黑亮带金属蓝绿辉光,颏、喉至胸为面积最大的猩红块斑,胸后缘以黑色胸带与白色胸羽分界,腹部中央具一条黑色纵纹延至下腹;尾下覆羽白色。雌鸟上体橄榄灰,翼色近黑,尾上覆羽及腰鲜红,与暗淡背部形成强烈反差;下体近冷白色,侧腹略灰。幼鸟上体灰橄榄,翼黑,腰及尾上覆羽鲜红,下体淡橄榄黄,嘴基常带橙。嘴短而略下弯,成鸟黑色,幼鸟橙基;跗蹠、趾均黑。
鸣叫特征:鸣声为约1秒的高音“tsoo-soo-see”。另有6–10个上扬的“si’-sip-sip…”连续音,每秒6音,偶接均匀下降的高音;也记录到10–15个下降的高音“swip-swit-swit…”连发,每秒约10音。单声联络叫为轻柔的“tip”。
生活习性:留鸟,不迁徙。主要活动于林冠层,尤喜在槲寄生附近跳跃搜寻,单独或成对活动。以昆虫(如摇蚊幼虫、蜘蛛等)及槲寄生的果实、花蜜、花粉为主食,但详细食谱仍待研究。
生长繁殖:繁殖资料匮乏。六月上旬曾拍到刚离巢不久的幼鸟,推测繁殖期可能包括六月,其余信息未见报道。
区别辨识:松巴岛仅两种啄花鸟。与厚嘴啄花鸟相比,后者两性均无红色,头及上体橄榄褐,具浅色颊纹、白色尾斑及较粗壮的嘴,虹膜橙红,极易区分。与血胸啄花鸟复合体的其他成员(爪哇啄花鸟、帝汶啄花鸟、佛罗啄花鸟)相比,松巴啄花鸟分布海拔范围最广,且雄鸟喉胸全红、腹中央黑色纵纹明显;雌鸟具红腰且缺乏白色尾斑。
保护现状:IUCN: LC(无危)。限于松巴特有鸟区,范围虽狭,但在岛内普遍且数量可观。
地理分布:繁殖区与非繁殖区一致,均局限于印度尼西亚小巽他群岛南端的松巴岛,位于主岛链与帝汶岛之间。
其他:曾被归入“血胸啄花鸟”广布种,后因羽色、鸣声及生态差异被提升为独立种。种加词纪念荷兰女王威廉明娜。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松巴啄花鸟的全球分布信息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松巴啄花鸟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