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汶啄花鸟(英文名:Timor Flowerpecker,学名:Dicaeum hanieli),是雀形目啄花鸟科啄花鸟属的鸟类。印度尼西亚小巽他群岛最南端帝汶岛的特有种,俗名源于模式标本采集者Curt Berthold Haniel。成鸟体长约8厘米,雄鸟具亮蓝黑色背部、血红色胸斑及断续黑腹线,雌鸟灰褐为主仅腰红色。该鸟栖于海拔约800米以上的山地原始林、次生林及林缘。
外形特征:成鸟体形短粗。雄鸟通体蓝黑带金属光泽,喉至上胸具一细小血红色斑,下胸至腹部淡黄白,中央有一条短而模糊的黑色纵纹;飞羽及尾羽亦为蓝黑色,翼缘可见纯白羽簇。雌鸟上体暗蓝灰无光泽,腰及尾上覆羽鲜红,与暗色背部形成鲜明对比;下体淡乳白,无任何斑纹。幼鸟似雌鸟但更暗,上体橄榄灰,腰红,下体淡橄榄黄。喙短而尖略下弯,黑色;虹膜深褐;跗蹠与趾黑色。雄鸟翅长54–56.5毫米,尾长27–32毫米;雌鸟略小。
鸣叫特征:领域歌声为高音、金属质感的“soo-sip-see”,全长约0.6秒,中间音略低;联络叫声为尖锐的“sweree”。
生活习性:留鸟,性不迁徙。常单独或成对在林冠层活动,尤喜槲寄生附近,动作敏捷如大型昆虫。食物推测包括槲寄生果实、花蜜、花粉及小型昆虫、蜘蛛等,具体食性尚缺系统研究。
生长繁殖:唯一繁殖记录为11月第二周见到已离巢的幼鸟。巢、卵、育雏等细节均未详。
区别辨识:帝汶岛上另记录两种啄花鸟:红颏啄花鸟雄鸟胸红延至喉部并具黑色胸带,腰亦红,但多分布于低海拔;雌鸟与帝汶啄花鸟雌鸟极似,需依雄鸟判断。厚嘴啄花鸟两性均无红色及金属羽,头与背橄榄褐,具淡髭纹及白尾斑,喙较粗,易区分。
保护现状:IUCN: LC(无危)
地理分布:繁殖区与非繁殖区一致,仅见于帝汶岛(包括东帝汶与印尼西帝汶)海拔800米以上的山地森林带,属帝汶—韦塔特有鸟类区系。
其他:历史上本种曾与爪哇啄花鸟、佛罗啄花鸟、松巴啄花鸟合并为“血胸啄花鸟”复合种,后因羽色、鸣声及生态差异被拆分为四个独立种。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帝汶啄花鸟的全球分布信息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帝汶啄花鸟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