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眼鸬鹚(英文名:Imperial Shag,学名:Leucocarbo atriceps),是鲣鸟目鸬鹚科蓝眼鸬鹚属的鸟类。又称帝王鸬鹚,是南大洋地区体型中等、羽色黑白分明的海生鸬鹚,以显著的白色颈侧及蓝色眼圈、黄色额疣为最主要外部特征。繁殖于南美南端沿海、福克兰群岛及南极周边岛屿,终年留居寒温带近岸海域,IUCN评为无危。本种为“蓝眼鸬鹚复合体”的核心成员,曾将南乔治亚鸬鹚、南极鸬鹚、哈岛鸬鹚、科岛鸬鹚、麦岛鸬鹚、克岛鸬鹚等分别独立,现已全部归入本种作亚种或同种异名。
外形特征:成鸟体长70–77厘米,翼展110–125厘米,体重1700–3500克。羽色上黑下白:头顶至上背、翅及尾黑色带金属蓝绿光泽,颈侧、胸腹及翼下覆羽纯白,形成强烈对比。眼周裸露皮肤呈亮蓝色,眼先至额基具显著黄色至橙黄色疣突。繁殖期头顶具可竖立的黑色羽冠,羽冠随季节逐渐磨损变短。翅上小覆羽常形成一条可变的白色翼带,部分个体背中部具白色块斑。亚成鸟及幼鸟羽色暗淡,上体褐黑,无冠羽及额疣,翼覆羽具灰白缘,颈侧及胸具褐斑。雌雄同色,雄鸟体型略大,嘴峰更长。
鸣叫特征:繁殖地嘈杂。雄鸟发出“aaark”“heh-heh-heh”等断续吠叫及低沉咆哮,求偶时伴有点头、张嘴、抖尾等同步动作;雌鸟以嘶嘶声回应。非繁殖期通常静默。
生活习性:完全海生,栖息于寒温带近岸水域,极少远离海岸50公里以上。昼行性,白昼单独或小群潜水觅食,夜间回岛集群过夜。以底栖鱼类(南极鳕科、南美鳕等)、甲壳类、头足类及多毛类为主食,潜水深度可达60米。飞行快速,呈波状低飞,常贴水面或浪间穿行。
生长繁殖:繁殖期9月至翌年2月,随纬度略有差异。集群营巢于海岸岩石平台、悬崖、海岛或栈桥,巢由海藻、草、羽毛加鸟粪粘结成的截锥形平台。每窝产2–4枚卵,孵化期27–32天,双亲轮流孵卵、育雏,雏鸟裸出后披深色绒羽,约55–65天离巢。雏鸟离巢后仍受亲鸟继续喂养约1个月。通常3–4年达性成熟。
区别辨识:与同属其他“蓝眼鸬鹚复合体”成员极似,需综合体型、头侧黑斑范围、上体白色斑多少、嘴长及额疣颜色区分。与黑喉鸬鹚(Phalacrocorax magellanicus)共域,后者喉胸黑色;与新热带鸬鹚(P. brasilianus)相比,其全身乌黑;与红腿鸬鹚相比,后者具红脚、黄嘴及颈侧白斑。亚种间差异主要体现于头侧黑白分界位置及上体白色斑大小。
保护现状:IUCN: LC(无危)。总体数量估计数万对,南美大陆沿岸、福克兰群岛及多个亚南极岛屿均较常见,无全球威胁。局部可能受油污、渔网缠绕及人类干扰影响。
地理分布:繁殖于南美南端:智利自莫查岛以南、阿根廷丘布特省以南的海岸及近岸岛屿,以及福克兰群岛(马尔维纳斯群岛)。南极半岛、南设得兰群岛、南乔治亚、南奥克尼群岛、南桑威奇群岛、赫德岛、麦克唐纳群岛、凯尔盖朗群岛、克罗泽群岛、爱德华王子群岛及麦夸里岛等地为亚种分布区。各群体多为留鸟,仅冬季短距离移至无冰水域。
其他:分类历史上曾将南乔治亚鸬鹚、南极鸬鹚、哈岛鸬鹚、科岛鸬鹚、麦岛鸬鹚、克岛鸬鹚等列为独立种,分子系统学研究支持合并为蓝眼鸬鹚的亚种或同种异名,但羽色、体型及地理差异仍明显。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蓝眼鸬鹚的全球分布信息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蓝眼鸬鹚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