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极鸬鹚

Antarctic Shag Leucocarbo bransfieldensis

南极鸬鹚(英文名:Antarctic Shag,学名:Leucocarbo bransfieldensis),是鲣鸟目鸬鹚科蓝眼鸬鹚属的鸟类。是唯一一种在南极发现的鸬鹚。其独特的蓝色眼圈和黄色肉质瘤使其在外表上极具辨识度。

外形特征:成年南极鸬鹚体长约75至77厘米,翼展可达124厘米,体重介于1.5到3.5千克之间。头部、翅膀和大腿外侧呈黑色,带有蓝绿色光泽;肩部有一白色横带,下体和背部中央为白色;翅膀上的覆羽形成白色翼斑。喙暗色,从棕色到黄色不等,下颚基部颜色较浅。腿脚裸露呈粉红色,爪子大而黑。幼鸟颜色较暗淡,呈褐色,缺乏成鸟的黄色肉质瘤和背部白斑。雄鸟体型较大,喙也较大。

鸣叫特征:雄鸟在展示时发出"aaark"的叫声,在受到威胁时也会发出这种声音;雌鸟则会发出嘶嘶声。

生活习性:南极鸬鹚栖息在南极半岛和南设得兰群岛的岩石地带,包括岛屿和大陆。它们倾向于留在繁殖地附近,仅在冬季为了寻找无冰水域觅食时才会短距离移动。飞行能力强,速度可达每小时50公里。

生长繁殖:繁殖期从10月至12月不等,通常以20至40对的小型群体繁殖,偶尔可达800对。巢由海草和干草构成,用排泄物粘合,放置于岩石区地面。每窝产2至3枚蛋,雄鸟承担更多孵卵责任,孵化期约29天。雏鸟孵化时无羽,覆盖着棕黑色绒毛,离巢期为40至45天。幼鸟在离巢后仍接受亲鸟照顾,但具体时间未知。

区别辨识:南极鸬鹚南乔治亚鸬鹚极为相似,但前者喙部略大,与紫背鸬鹚的区别在于黑色部分始于喙边或其上方,形成凸线至耳羽上部。

保护现状:IUCN:NE(未予评估)

地理分布:南极半岛和南设得兰群岛为主要分布区域。在繁殖季节,可在悬崖、岩石斜坡、突出岩层乃至平坦海岸或小岛找到其繁殖群落。

其他:南极鸬鹚在巴伊亚州巴西死亡事件为异常个例,可能因旅游活动增加导致数量减少,但近期研究显示种群数量稳定或有所增长。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南极鸬鹚的全球分布信息

Download on App Store 下载 Android APK Google Play 下载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南极鸬鹚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