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鸬鹚(英文名:Rock Shag,学名:Leucocarbo magellanicus),是鲣鸟目鸬鹚科蓝眼鸬鹚属的鸟类。主要分布于南美洲最南端沿海地区,从智利中南部至合恩角和福克兰群岛,冬季可见于巴西沿海南部。黑白色的海鸟,具有鲜明的黑白对比,以及独特的红眼圈。
外形特征:岩鸬鹚体长约66-71厘米,体重在1330-1680克之间,翼展可达92厘米。成年鸟的头部、颈部、背部、臀部至尾羽覆羽和大腿呈黑色,带紫蓝或绿光泽。耳羽后方有一季节性变化的白色斑块,喉前部有受限制的白色区域,非繁殖季节可能延伸至上前颈。头部、颈部、背部和上翼覆羽有散落的白色丝状羽,大腿上的更密集,有时形成冠侧上方耳羽斑块上方的明显簇毛。上体较暗,但不如黑色,带有紫色青铜和暗绿色色调。次要和中间翼覆羽有狭窄的黑色边缘,仅在非常近距离时可见。尾部暗黑色。腹部纯白。虹膜在最亮时为红色,后期变为深栗色。脸部红色皮肤从额头两侧延伸至喙基和下颌基部,非繁殖季节变得不那么鲜艳,特别是在眼窝和喙基处变暗。成鸟的白色丝状羽、冠和头部斑块在繁殖季节期间会消失。雌雄相似,但雄鸟在大多数尺寸测量上比雌鸟大5%-10%。幼鸟全身暗棕色,头部和上颈部颜色更深,下颈和腹部随时间磨损可能显得淡棕色,但幼鸟和亚成鸟羽毛中可有变化的白色部分。
鸣叫特征:通常沉默,但在繁殖群附近会发出声音。巢中的叫声包括低沉拉长的喉音‘uuuurrh ... uuuuurrh ... uh-uh-uurrh ...’,尤其是在回到巢穴时。还会发出喉咙点击声。
生活习性:岩鸬鹚善于潜水,主要在近岸海域捕食,经常在海藻床边缘潜水寻找藏匿的小鱼,尤其是Patagonotothen物种的鳕冰鱼。研究表明,它通常潜水深度约5米,少数个体潜至10米以上,其猎物主要来自海底。潜水时间约为30秒。繁殖季节与蓝眼鸬鹚的分布重叠,但二者的觅食范围不同,后者倾向于在离岸较远的深水区域潜水。
生长繁殖:岩鸬鹚通常在陡峭裸露的岩石悬崖上筑巢,巢由海藻紧密粘合而成。通常产三枚蛋,虽然巢中可以看到2至5枚蛋。繁殖季节从10月持续到12月。双亲共同参与筑巢和育雏工作,喂食方式是将捕获的鱼储存在粗大的食管中,雏鸟将嘴伸入亲鸟的口中啄食半消化的鱼肉。喂水时,亲鸟将淡水从口中喷出,注入雏鸟嘴里。
区别辨识:与美洲鸬鹚的区别在于粉色的脚和暗色面部带红眼圈。与L. bougainvilliorum的区别在于体型更健壮,通常站立姿态不那么挺直,颈部在休息和飞行时看起来更短更厚;可能有相似的白色喉咙,但下前颈为黑色而非白色;红色至橙色的脸部皮肤延伸至喉囊。与邦岛鸬鹚的区别在于下前颈和中央前颈无黑色,上翼有白色。与坎岛鸬鹚的区别在于脸部皮肤的颜色和上翼缺乏白色。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在局部地区常见但并不普遍。在福克兰群岛局部分布,主要出现在东部,约有1550对在34个以上的繁殖群中。在智利常见,广泛分布于阿根廷南部。
地理分布:繁殖区:南美,从智利中南部和阿根廷中南部至合恩角和福克兰群岛;非繁殖区:扩展至巴西沿海南部。
其他:岩鸬鹚曾被归类于Phalacrocorax属,但基于2014年的分子遗传学研究结果,被移至Leucocarbo属。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岩鸬鹚的全球分布信息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岩鸬鹚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