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鸬鹚(英文名:Australian Pied Cormorant,学名:Phalacrocorax varius),是鲣鸟目鸬鹚科鸬鹚属的鸟类。中型鸟类。广泛分布在澳大利亚沿海及内陆水域,以及新西兰的北岛北部和斯图尔特岛。该鸟以黑白相间的羽毛、长而呈象牙色的喙为显著特征。
外形特征:斑鸬鹚体型高大,身长65至85厘米,翼展可达110至130厘米,体重约2千克。背部和翅膀上方呈黑色,面部及腹部为白色。具有一对黑色的腿脚和一个灰色的长而带钩的喙,眼圈为蓝色。喙强壮且长,适合啄食鱼类;下喙基部带有喉囊;颈部细长;两翅长度适中,缺第五枚次级飞羽;尾部圆而硬直,由12至14枚尾羽组成;脚位于体后部;跗蹠短且无羽毛覆盖;趾扁平,后趾较长,有蹼相连。
鸣叫特征:斑鸬鹚通常在繁殖季节外保持沉默,但在繁殖群落中,雄鸟会发出响亮的喉音“aark”、咯咯声“kerlick”、嘶哑声“whee-eh-eh-eh”。雌鸟则发出嘶哑的“haa”叫声。雏鸟在巢中持续尖叫“krweee...krweee...krweee”,乞食时尤为明显。
生活习性:斑鸬鹚主要栖息于海洋环境,但也出现在内陆水域、沼泽和河流中。它们擅长潜水,利用长而带钩的喙在水下追逐鱼类。常在岩石或树上休息,飞行时颈和脚均伸直。主要以海鱼、梭鱼、比目鱼、蟹和甲壳类动物为食。捕猎时头部潜入水中,利用翅膀辅助划水,捕获猎物后需浮出水面吞咽。潜水后羽毛会湿透,需在阳光下张开双翅晾干。
生长繁殖:斑鸬鹚几乎全年都在沿海地带繁殖,但筑巢活动可能发生在内陆,如新西兰的凯库拉和罗托鲁瓦湖。巢由海草和树枝构成。每窝产卵1至4枚,孵化期约为28天。双亲共同参与雏鸟的抚养工作,通过将半消化的鱼肉存于粗大的食管内喂食雏鸟,同时提供淡水。
区别辨识:斑鸬鹚与黑脸鸬鹚(较小)和小斑鸬鹚(显著较小)存在区别,可通过体型大小和颜色模式加以区分。此外,斑鸬鹚具有独特的黑色“裤子”特征,有助于将其与小斑鸬鹚区分开来。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斑鸬鹚广泛分布于澳大利亚,适应性强,较少受到生境破坏的影响,因其偏好沿海水域或永久性内陆开放水域,这类环境较其他湿地类型更少受到改造。
地理分布:斑鸬鹚主要分布于澳大利亚沿海和内陆水域,以及新西兰的北岛北部和斯图尔特岛。在澳大利亚东部地区较为常见,但在西南部尤其丰富。在新西兰,其分布已扩展至基督城南部,这是一次近期的扩张,反映了种群恢复的趋势。
其他:斑鸬鹚在Noongar土著文化中扮演着灵魂摆渡者的角色,被认为是将逝者灵魂运送到最终安息之地Kurannup的重要媒介。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了解更多斑鸬鹚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