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脸鸬鹚

Black-faced Cormorant Phalacrocorax fuscescens

黑脸鸬鹚(英文名:Black-faced Cormorant,学名:Phalacrocorax fuscescens),是鲣鸟目鸬鹚科鸬鹚属的鸟类。中等体型鸟类。其显著特征为黑背、黑翅、黑脸和黑腿脚,青绿色的眼睛与白色的腹部形成鲜明对比。广泛分布于澳大利亚南部沿海地区。

外形特征:黑脸鸬鹚体长61至69厘米,翼展93至107厘米,成年雄鸟体重约1515克。头部两侧及腹部为白色,背部、大腿外侧及翅膀为黑色,带有绿至蓝绿色光泽。繁殖季节可见白色装饰性羽毛,分布于臀部两侧、大腿及颈部。眼环后方开始的白色逐渐扩展至头后部,覆盖耳覆羽上方的后冠两侧。非繁殖季羽毛较暗淡,略带褐色。虹膜深绿宝石色,裸露部位如眼环、面颊、喉部囊袋、喙及面部皮肤为黑灰色,非繁殖期转为灰白,尤其是下颌和喙裂。雌雄相似,幼鸟上体呈黑褐色,下体成年样貌但略显苍白,常带浅褐色调,眼虹膜起初为暗蓝灰色,逐渐转绿,上翼覆羽仍保留幼年特征。与其它黑白相间的鸬鹚区别在于无顶冠,面部皮肤纯黑色,仅两侧头部至眼水平线为白色,上翼无白色,腿部黑色而非粉红色,结构更接近,比稍小。

鸣叫特征:在非繁殖区通常沉默,但在巢穴附近会发出‘aargh...aargh’威胁声,‘ah-woo’展示叫声,以及‘huck-huck’或‘ah-ah..ah-ah’的喙张合声。

生活习性:黑脸鸬鹚栖息于沿海水域,有时出现在避风地带,包括海湾和河口,偶尔进入沿岸河流。繁殖于岛屿,多为岩质环境,亦见于岩堆、斜坡和海崖。群居于岛屿、岩石和沙洲。主要通过追逐潜水捕食,食物以鱼类为主,包括14种鱼类,占饮食的97%,余下部分为头足纲动物,尤以鱿鱼为主。冬季至早春以鲈鱼和银鲹为主,后期银腹鱼和硬头鱼变得更为重要。以群体形式觅食,最多可达数千只。

生长繁殖:繁殖季节变化,可能集中在8月至次年1月,但也记录到4月至6月。在Notch I,北巴斯海峡,冬季繁殖,7月初至8月中旬产卵。通常形成多达2500对的殖民地,有时巢间距仅约1米,偶尔与其它鸬鹚、鸥类或燕鸥共栖。在悬崖顶部、岩质平台、悬崖边或岩堆筑巢,巢由海藻、草和其他植物材料构成,可能年复一年重复使用。产卵数通常为2至3枚(范围2至5枚),雏鸟出生时裸身,之后长出黑色绒毛,腹部白色。

区别辨识:与Pied Cormorant相比,黑脸鸬鹚的面部皮肤均匀深色,面部白色仅达到眼水平线,前额更圆,所有羽毛状态下面部皮肤的不对称延伸使得下部皮肤羽毛化至眼水平线以上,而上喙脊直线或更浅地凹陷。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

地理分布:分布于澳大利亚南部海岸线,自西澳大利亚南部至新南威尔士州东南部,包括Bass Strait岛屿和塔斯马尼亚州。

其他:尽管全球范围内不被视为受威胁物种,黑脸鸬鹚的种群可能正在减少,分布范围可能已缩小。渔民的迫害,包括定期射击和用于捕捉龙虾作为诱饵,对其构成威胁。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了解更多黑脸鸬鹚的信息:

Download on App Store Get it on Google Play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