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红蚁䳭(英文名:Mocking Cliff Chat,学名:Thamnolaea cinnamomeiventris),是雀形目鹟科桂红蚁䳭属的鸟类。栖于岩石与林地交错带、体型修长的大型蚁䳭,雄鸟亮黑背、栗红腹与臀,常具醒目的白色肩斑或白冠;雌鸟灰褐上体、深栗下体,无肩斑。分布于非洲撒哈拉以南断续的山岩区,从毛里塔尼亚、塞内加尔向东延伸至厄立特里亚、埃塞俄比亚,再向南至南非,海拔可达2440 米。
外形特征:体长19–21厘米,体重41–51克,外形似歌鸲但更纤细。雄鸟指名亚种:全身亮黑,上体、翼及尾均具光泽;肩内侧覆羽与次级覆羽形成显眼的白色肩斑;臀及尾上覆羽为鲜明的橙栗色,尾上覆羽渐暗;下体自喉至胸黑色,上腹具细白横带,腹部及尾下覆羽淡橙栗色;嘴与腿黑色。雌鸟:黑色部分替换为深灰,无白色肩斑;臀及下腹深栗色,界限不如雄鸟清晰。幼鸟似成鸟,但色泽暗淡无光泽。 亚种差异: - bambarae:雄鸟肩斑较小且覆羽无黑尖,臀色更暗,尾上覆羽蓝黑;雌鸟臀栗色较浅。 - subrufipennis:雄鸟腹部橙栗色更淡,雌鸟体色更浅。 - albiscapulata:雄鸟尾上覆羽蓝黑,雌鸟无肩斑。 - kordofanensis:雄鸟头顶白色,雌鸟头顶灰、上体褐,喉胸带橄榄栗色。 - coronata:雄鸟白冠缘黑色,雌鸟下腹更黄。 - odica:腹及胁为茶褐色。 - autochthones:体型较小,无腹部白线。
鸣叫特征:雌雄均会歌唱,声音洪亮、圆润、远传,有两种类型:1) 慢速、清晰、旋律优美的笛声,无模仿成分;2) 轻柔快速的啭鸣,夹杂30余种其他鸟类的仿声。全年常以对唱形式出现,非繁殖季对唱略显散乱。叫声包括尖厉的“siiio”、急促的“siiu-siiu”、嘶嘶的“ist-sisissi”及警戒时的粗厉“kraat”。求偶与筑巢时发“zerr”声。
生活习性:留鸟,部分高海拔种群冬季垂直迁移。栖息于岩石与树木并存的生境,如悬崖、孤山、石坡、峡谷及散布巨石的山坡,尤喜有榕属树木的稀树草原或林地;亦见于房屋、桥洞、排水沟及营地周边。海拔分布:马拉维至2130 米,津巴布韦至2440 米,东非多在600–2200 m的高原及高原边缘。食物以多种榕果、昆虫(如飞蚁)、蜘蛛及芦荟花蜜为主;常在树上停栖后俯冲至地面捕食,亦在石缝或草丛中觅食,尤喜近水区域。
生长繁殖:繁殖期随地区雨季而异:加纳5月见雏鸟;尼日利亚12–5月;埃塞俄比亚2–6月;东非3–6月及11–12月;津巴布韦与南非9–1月,高峰期10–12月。每年可育3窝。巢多占用小纹燕或更大纹燕的泥巢,亦用雨燕科或岩燕(Rock Martin)的巢,或在岩缝、墙洞中自建粗而紧凑的巢,内衬蛛丝、软纤维及毛发。每窝2–4枚卵,南非平均2.8枚,刚果(金)恒为2枚;卵色白、乳白、浅绿或蓝绿,具淡红褐与紫斑。孵化期14–15天,育雏期19–21天(极端15–16天)。
区别辨识:与同属或其他岩栖鸫类区别:白翅矶鸫两性翼上均具白色斑块,而桂红蚁䳭仅雄鸟可能具肩斑。与Cossypha属歌鸲相比,体型更修长、尾更长。亚种间差异见“外形特征”。
保护现状:IUCN: LC(无危)
地理分布:繁殖区:西起毛里塔尼亚南部(阿萨巴陡崖)、塞内加尔东南、马里西南,经布基纳法索、科特迪瓦北部、苏丹西部(达尔富尔)、苏丹中部的努巴山区,东至厄立特里亚北部、埃塞俄比亚及南苏丹东南。向南断续延伸至坦桑尼亚、赞比亚、马拉维、津巴布韦、博茨瓦纳东部、莫桑比克中部及南部、斯威士兰与南非东部。非繁殖期无长距离迁徙,仅部分高海拔个体冬季降至较低处。
其他:曾将白冠亚种coronata及其近缘kordofanensis视为独立种,但因黑冠与白冠个体同域或邻域出现,且鸣声无明显差异,目前仍作亚种处理,需更多证据支持拆分。共确认9个亚种。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桂红蚁䳭的全球分布信息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桂红蚁䳭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