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燕

Eurasian Crag Martin Ptyonoprogne rupestris

岩燕(英文名:Eurasian Crag Martin,学名:Ptyonoprogne rupestris),是雀形目燕科岩燕属的鸟类。体型较大、结实的岩燕,整体灰褐,飞时腋部黑褐对比强烈,尾方且具显著白斑。广泛分布于南欧、西北非、小亚细亚、高加索、伊朗至蒙古及中国西部、北部和中部山区,冬季南迁至地中海沿岸、北非、中东及南亚。

外形特征:体长14–15厘米,体重17–33克。头顶至上背褐灰色,翼和尾暗褐;尾方形,除最内及最外两对外,其余尾羽内翈具白斑。颏及喉淡色并具暗斑,胸淡棕黄,渐变为褐灰腹部及褐黑色尾下覆羽;翼下覆羽近黑色。两性同色。幼鸟羽缘具浅黄色,喉部色泽较淡且斑驳不明显。

鸣叫特征:鸣唱为轻柔的啁啾声。常见叫声包括联络声“prrrt”;警戒声“zrrr”、“gsigsi”;兴奋声“whee”;攻击声“rrr”。空中追逐同类时会发出连串音节。

生活习性:栖息于山地、岩壁及沿海悬崖,亦见于人类建筑物附近。欧洲分布自海平面至2500米,多在500–1000米的山谷东北或西南坡;亚洲可达4500米以上。觅食紧贴崖壁或峡谷、林地、村庄上空;非繁殖期亦利用农田、草地、岩岸、沼泽及湖泊。北方种群迁徙,南方多为留鸟;秋季和春季直布罗陀海峡可见大批过境。觅食范围巢周约1.5千米,冬季约1.5平方千米;直布罗陀夜宿群体可远达5千米觅食。

生长繁殖:繁殖期5–8月,可育两窝。通常成对或小群繁殖,西班牙平均4.5–6.1对,巢间距10–80米,偶见60对等大型群。与高山雨燕金腰燕、家岩燕及暗色岩燕等混群营巢。雌雄共建巢,9–20日完成,巢为泥丸筑成的开放半杯,内垫草及羽毛,置于岩缝、桥下或建筑物上,距地6–25米,常重复利用。每窝2–5枚卵,多为3–4枚,孵化期13–17天,几乎全由雌鸟承担;雏鸟留巢24–27天,离巢后亲鸟继续喂养14–21天。

区别辨识:非洲岩燕相比,本种体色更深且通常体型更大;与崖沙燕相比,体型更大,上体、翼下及尾下覆羽颜色更深,尾具白斑且缺少胸带。

保护现状:IUCN: LC(无危)

地理分布:繁殖区:南欧(法国南部、德国南部、奥地利、罗马尼亚以南)、西北非(摩洛哥至突尼斯及利比亚东北部)、小亚细亚、高加索、近东(南至以色列)、伊朗、俄罗斯南部(至西南西伯利亚)、蒙古北部,以及喜马拉雅山脉(巴基斯坦至不丹)和中国西部、北部及中部。越冬区:地中海地区、北非及东北非(含毛里塔尼亚、塞内加尔)、中东及南亚。迷鸟记录至芬兰及不列颠群岛。

其他:曾被视为与属内其他种同种,但因繁殖区重叠而独立。中亚及摩洛哥南部种群虽曾建议分为centralasica及theresae亚种,但变异不恒定,目前视为单型种。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岩燕的全球分布信息

Download on App Store 下载 Android APK Google Play 下载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岩燕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