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头矶鸫

Blue-capped Rock Thrush Monticola cinclorhyncha

蓝头矶鸫(英文名:Blue-capped Rock Thrush,学名:Monticola cinclorhyncha),是雀形目鹟科矶鸫属的鸟类。色彩鲜明的林鸫类,雄鸟具天蓝色头顶、黑色面罩与橙红色胸腹,极易辨认;雌鸟灰褐具鳞状斑纹。繁殖于喜马拉雅山系至西藏的干燥山地森林与岩石坡,冬季迁至印度南部低山与种植园。

外形特征:体长16–19厘米,体重29–41克。雄鸟繁殖期头顶与喉部中蓝,黑色宽带自眼先延伸至耳羽;上背及翅表黑色,小覆羽中蓝,次级飞羽基白形成飞行翼斑;胸、腹、腰及尾上覆羽橙锈色;尾羽黑而带蓝色反光。非繁殖期羽缘具褐或白边。雌鸟整体灰褐色,上体无鲜艳色彩,下体污白具深褐鳞斑,喉部中央具不明显的淡色中线。幼鸟似雌鸟,但上体具白色点斑,雄鸟幼体已显露白色翼斑。各季各龄腿色皆黑,与同属其他种区别明显。

鸣叫特征:繁殖期雄鸟于裸露树梢鸣唱,偶作盘旋展示飞行。歌声比非洲石䳭更丰厚、徐缓而带哀韵,音调先升后降,常见为“rit-prilee-prileer”或拉长“tew-li-di tew-li-di”,间杂粗哑“tra-trree-treea-tra”。叫声包括短促甜润的“fi-ya”、上扬“peri-peri”及粗哑鼻音“goink-goink”。冬季基本无声。

生活习性:繁殖期栖于海拔900–2000米(局部达3000米)的干燥栎、松林及岩石草坡,亦利用受干扰区域。冬季迁至南印度低山及丘陵,活动于次生林、咖啡或豆蔻种植园、竹林及林缘,海拔610–2380米。具迁徙性,4–10月见于繁殖区,冬季集中于西高止山脉及东高止山脉北段。冬季成小群或与混种觅食群共同活动。以昆虫、蜗牛、蠕虫、小型蜥蜴、蛙类及浆果、种子为食;常在栖枝上俯冲至地面捕食,亦在树干与枝叶间搜寻,地面觅食时用喙翻拨落叶,偶作飞捕。

生长繁殖:繁殖期4–8月,主高峰5–6月,可能一年两窝。巢为苔藓、草茎、叶片构成的松散杯状,外覆树皮碎片,内衬兽毛、马尾或松针,置于地面或近地面的树根间、陡岸洞穴或岩缝中。每窝3–4枚卵,淡粉白或乳白,密布红褐细点。育雏记录显示亲鸟曾带回喜马拉雅滑蜥(Scincella himalayana)及毛虫饲喂雏鸟。

区别辨识:雄鸟以天蓝头、黑面罩、橙腹组合极易识别。雌鸟与体型较大的栗腹矶鸫雌鸟相似,但后者耳区具明显白色“耳月”,下体斑纹更密,整体色深;蓝头矶鸫雌鸟耳区无显著白斑,下体鳞纹较稀疏,整体更淡。与同属其他种相比,本种各龄腿色皆黑,亦为辨识要点。

保护现状:IUCN: LC (无危)。全球不濒危,在北巴基斯坦甚常见,喜马拉雅地区普遍。

地理分布:繁殖于阿富汗东部(哈里亚布谷、萨费德山)及西、中喜马拉雅至西西藏南部。非繁殖期迁至印度南部,主栖西高止山脉,亦见于中央邦以东地区;缅甸西南部记录有误。

其他:本种过去被视为与白喉矶鸫同种,现已独立为单型种,无亚种分化。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蓝头矶鸫的全球分布信息

Download on App Store 下载 Android APK Google Play 下载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蓝头矶鸫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