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石䳭(英文名:African Stonechat,学名:Saxicola torquatus),是雀形目鹟科石䳭属的鸟类。体长约12.5厘米,重13–17克。雄鸟具黑色头罩、白色颈侧斑及栗红色胸腹;雌鸟羽色较暗,具浅褐纵纹。该种在撒哈拉以南非洲的灌丛、草原及高山荒坡繁殖,亦见于马达加斯加与科摩罗群岛,部分种群为短距离或垂直迁徙。IUCN评为无危,整体数量稳定。
外形特征:雄鸟指名亚种头颈黑色连成一体,背与翼黑色,颈侧具大块白斑,腰及尾上覆羽白色,胸胁亮栗红,腹至尾下覆羽渐白;雌鸟上体暗褐具浅褐纵纹,腰灰白,胸胁浅橙栗,腹至尾下覆羽近白;幼鸟上体暗褐具浅黄纵纹,下体浅黄具暗色条纹。亚种voeltzkowi见于大科摩罗岛,与指名亚种相似但栗色略深;sibilla于马达加斯加,头黑延至上胸,胸具亮栗红小斑;axillaris胸黑延至上胸;stonei胸栗红仅达初级覆羽尖端;clanceyi胸栗红更淡且带浅黄;oreobates胸栗红更深;torquatus指名亚种见于南非至斯威士兰。
鸣叫特征:雄鸟独鸣,歌声为一连串短促、清脆的颤音,融合细薄哨音与干涩颤音,音调高于圃石䳭,少模仿声;常见叫声上扬“whit”示警、沙哑“trac”宣示领地,可组合为“whit trac-trac”示警,雄鸟间有“krrrr”,求偶拖长“whiiiii”。
生活习性:在非洲繁殖海拔1000–3000 米,常见于高山灌丛、荒坡、沼泽边缘及草地;肯尼亚、乌干达、坦桑尼亚、赞比亚、津巴布韦、南非、莱索托均有分布;马达加斯加见于2000 m以上高山灌丛及火烧迹地。多为留鸟或垂直迁移,马拉维1000–2000 m繁殖个体冬季可降至450 米,莱索托繁殖个体冬季可远至津巴布韦。觅食以“停栖-突袭”为主,从低处枝梢俯冲地面捕食昆虫,偶空中飞捕;食物主要为甲虫、蚂蚁、蝗虫、蜘蛛等无脊椎动物。
生长繁殖:繁殖期因地而异:肯尼亚1–6月,坦桑尼亚北部9–2月、南部8–11月,马拉维、赞比亚8–11月,津巴布韦7–12月,南非8–12月,莱索托9–12月,马达加斯加不详。热带非洲多为单窝。巢为松散深杯状,由草根、草、叶构成,内衬细根、毛发,置于地面草丛基部或灌木基部。卵2–5枚,蓝绿底红褐斑;孵化期14–15天,育雏期13–16天;雏鸟离巢后需3–4个月方可独立。
区别辨识:在非洲范围内,各亚种可依胸色深浅、腰白范围、翅斑大小及头黑延伸程度区分:sibilla头黑延至上胸且胸呈亮栗红,voeltzkowi栗色略深,stonei胸栗红仅达初级覆羽尖端,clanceyi胸栗红更淡,oreobates胸栗红更深。
保护现状:IUCN: LC(无危)。
地理分布:繁殖区域:撒哈拉以南非洲山地,自苏丹西南、埃塞俄比亚高原、肯尼亚、乌干达山地,向南经坦桑尼亚、赞比亚、津巴布韦至南非及莱索托高原;马达加斯加;科摩罗群岛(大科摩罗岛)。
其他:分类上,马达加斯加亚种sibilla及科摩罗亚种voeltzkowi形态独特,曾被建议提升为独立种,但需进一步研究。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非洲石䳭的全球分布信息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非洲石䳭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