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喉矶鸫(英文名:White-throated Rock Thrush,学名:Monticola gularis),是雀形目鹟科矶鸫属的小型鸟类。行踪隐秘、分布不广的小型林鸫,主要在东北亚的丘陵岩地繁殖,冬季沿东亚海岸南下至华南及中南半岛越冬。雄鸟具亮蓝色头顶、橙栗色腹面及醒目的翼上白斑,喉部白斑小而隐蔽;雌鸟全身褐色,上体及胸侧具黑色鳞状斑。
外形特征:体长16–19厘米,体重32–37克。雄鸟头顶至枕部为亮蓝色,背部至尾上覆羽深栗色;翼黑色,具显著白色翼斑;眼先、颊及耳羽黑色,胸腹橙栗色,中央喉部具一小三角形白斑,向下逐渐变淡;尾羽黑色,外侧尾羽基部栗色;腿粉红色。非繁殖羽雄鸟上体羽缘具灰棕色斑驳。雌鸟头顶、后颈及背部橄榄褐色,具黑色鳞状斑;翼及尾褐色,中覆羽具黑色鳞纹;眼先深褐,耳羽暗褐,喉部中央及颏部污白,胸腹淡褐具黑色鳞斑;腿粉红色。幼鸟似雌鸟而斑纹更浓重。
鸣叫特征:鸣唱为一系列忧郁、笛声般的长而上升的哨音,夹杂复杂短语及短促“chat-at-at”。飞行时发出细薄的“tsip”声,另有轻柔的“queck-queck”及清脆的“tack-tack”。
生活习性:繁殖期栖息于海拔900–1650米的开阔混交山地森林,包括落叶松、云杉、桦木、杜鹃及灌木丛生的陡坡溪谷岩地;越冬时活动于平原至1200米的常绿林、林缘及次生灌丛。迁徙性明显,5–9月见于繁殖地,9月中旬至10月初离开,经内陆西南向迁飞,10月末抵福建、广东,3月初开始北返,5月中旬至6月初回到繁殖地。偶见迷鸟于日本、香港、马来半岛。全年以昆虫为主食,取食甲虫、蛾类、蟋蟀、蜘蛛及蜂幼虫等,在地面或低矮灌丛觅食。
生长繁殖:繁殖期5–7月,可育两窝。巢为松散杯状,由枯叶、细枝、苔藓、松针及草根筑成,置于陡坡、树根洞、倒木或岩缝中。每窝产卵4–8枚,常见6枚,卵呈粉或乳黄色,具锈褐色斑点。常被大杜鹃巢寄生。
区别辨识:雄鸟极似蓝头矶鸫,但喉部中央白斑更小,腹面橙栗色更深,翼斑较小,腿粉红色;雌鸟亦似蓝头矶鸫雌鸟,但背、肩及中覆羽具黑色鳞斑,耳羽色深,具淡色耳后斑及眼下纹,腿粉红色。
保护现状:IUCN: LC(无危)。在中国繁殖期内较为常见,朝鲜北部稀少。
地理分布:繁殖区:俄罗斯东南部(贝加尔湖以东)向南至中国东北(河北以南、山西南部)及朝鲜北部。非繁殖区:东南亚及华南和东南中国。
其他:曾被视为蓝头矶鸫的亚种,现为单型种,无亚种分化。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白喉矶鸫的全球分布信息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白喉矶鸫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