褐纹鹟

Brown-streaked Flycatcher Muscicapa williamsoni

褐纹鹟(英文名:Brown-streaked Flycatcher,学名:Muscicapa williamsoni),是雀形目鹟科鹟属的鸟类。原被认为是斑鹟的一个亚种。这种小型森林飞禽广泛分布于南缅甸、南泰国、北马来西亚半岛和东北婆罗洲,具有土褐色调的羽毛,整体呈现褐色,带有明显的棕色条纹,尤其是在胸腹部,这些条纹的变化程度不一,有时会消失在磨损的羽毛上。与北灰鹟关系密切,有时被视为其亚种。

外形特征:成年褐纹鹟体长12至14厘米,体重7.8至16克,头部较大,眼睛深色,尾巴较短。背部呈棕色,臀部和尾羽覆羽带有温暖的黄褐色调,翅膀和尾羽尖端呈奶油色。成鸟胸部有明显的淡棕色条纹,幼鸟则斑点更多,羽毛边缘呈淡黄色。雌雄相似,但在幼鸟阶段,上体有较多的黄褐色斑点,下体颜色更白,胸部有细小的暗色鳞片状斑纹。

鸣叫特征:鸣声与北灰鹟类似,由短暂多变的颤音组成,如“tzeu-ti-ti-ti”,间杂着哨音、滑音、尖叫和叽叽喳喳的声音,以及两种叫声:“tzi”和“cheititit”。

生活习性:褐纹鹟栖息于开阔的常绿阔叶林和半常绿林中,高达1295米。它们通常单独或成对活动,部分时间在阴凉处休息,日出前后较为活跃。以小昆虫为主食,如甲虫、石蝇、蝽象、蚂蚁和幼虫,偶尔也会食用小果实。它们从低到中层树冠、林间空地或高处的开阔枝干上觅食,经常从栖息处追逐飞行中的昆虫。

生长繁殖:关于褐纹鹟的繁殖信息知之甚少,推测与北灰鹟相似。繁殖季节一般在3月至6月之间,筑巢高度可达7.6米,巢由苔藓、地衣、草、羽毛、植物纤维和蛛丝构成的小而紧凑的杯状巢,每窝产卵2至4枚,由雌鸟孵化,雄鸟喂养。

区别辨识:北灰鹟相比,褐纹鹟的头和上体颜色更深,条纹更明显,眼睛更大,下颌尖端颜色更深,翼下覆羽边缘和尾羽尖端呈奶油色。亚种umbrosa体型较小,颜色更暗,眼环不明显,初级飞羽末端较短。

保护现状:IUCN:NE(未予评估),非繁殖季节的密度有所下降。

地理分布:繁殖区域包括南缅甸、南泰国、北马来西亚半岛和东北婆罗洲;在非繁殖季节,它们可能出现在西海岸和泰国东北部,以及新加坡等地。

其他:2020年,一只迷鸟在澳大利亚布鲁姆镇以南300公里处被发现,通过DNA分析确认了其身份。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了解更多褐纹鹟的信息:

Download on App Store Get it on Google Play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