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鹟(英文名:Spotted Flycatcher,学名:Muscicapa striata),是雀形目鹟科鹟属的鸟类。旧大陆常见的小型林栖鸟类,体长13.5–14.5厘米,体重11–22克,因背部及胸腹密布鼠灰色纵纹而得名。其繁殖范围从欧洲一直延伸至乌拉尔山脉、哈萨克斯坦西北部及北非北部,冬季全部迁至撒哈拉以南非洲,几乎遍布所有开阔林地、公园、果园及有人类树木的环境,是西古北区最常见、分布最广的鹟类之一。
外形特征:成鸟上体鼠灰色,自额至前冠略淡,额至后冠具显著的褐黑色纵纹;眉纹乳白,耳羽及颈侧灰褐;翼暗褐,肩羽及中、小覆羽具淡灰褐狭缘,内侧大覆羽外缘淡褐灰,三级飞羽及内侧次级飞羽外缘近白;尾上覆羽具淡灰缘,尾羽暗褐,羽端具细白缘。下体污白,胸、胁及股羽带淡灰褐,颏及喉侧、胸及上胁具鼠灰色纵纹;腋羽淡褐黄,下翼覆羽灰褐而宽缘淡黄。虹膜暗橄榄褐;嘴黑褐,下嘴基部粉至角色;腿黑褐。两性同色。幼鸟上体黑褐,密被赭黄色斑点和鳞纹,斑点在背部较大,头部较窄,肩羽呈泪滴状;翼上覆羽灰褐,羽端锈黄,飞羽缘锈黄;尾羽狭锈黄缘;下体淡黄洗,胸、胁及上腹具黑褐色鳞片纹;下嘴基部粉红。亚成鸟似成鸟,但尾上覆羽具锈黄端斑,大覆羽羽端具白斑。各亚种差异:巴利阿里亚种较小、色淡而沙色,头胸纵纹较少;提雷尼亚亚种上体更暖褐,胸斑更少;克里米亚亚种上体更暗褐,下体纵纹更浓;纽曼亚种上体更淡,下体更白;萨鲁德尼亚种色淡沙褐,整体纵纹更淡;蒙古亚种与前者相似,但上体更灰,纵纹更少。
鸣叫特征:鸣唱低调,由短促、尖细、极高音的单音或双音组成,间杂颤音,例如“sip-sip-sree… sree-ti-sree-sip”或轻快的“sip-sip-see-sitti-se-see”。叫声包括尖细的“seep”、沙哑的“chirrt”以及警戒时的“tek-tek”、“tsee-tec”或一连串的“ch-r-r-r-r-rer”。
生活习性:栖息于任何具突出栖枝的开放林地或树木环境;在摩洛哥北部,亦可在无树而以针茅草原为主、海拔1500–1600米的地区繁殖。繁殖期偏好成熟疏林,亦见于公园、花园、果园及河岸、湖边林带;非繁殖期在非洲的落叶或常绿阔叶林、针叶林、米翁博林、莫帕尼林、金合欢稀树草原及次生灌丛、种植园、果园、花园、公园、旱地荆棘灌丛均可出现。繁殖海拔从海平面至2000米,越冬地可达3000米(东非),但多在2200米以下。完全候鸟,所有种群冬季均在撒哈拉以南非洲。西古北区环志显示约在12°E形成迁徙分水岭,东群向东南,西群向西南,至伊比利亚半岛和北非后转向南;迁徙呈渐进式,随雨季推进。秋季8月开始,9–10月大量入非,10–11月深入西非,10月抵东非,10–12月达南非。春季2月底开始返程,南半球最迟4月初离境,4–5月经北非及地中海,5月中下旬至6月末返抵繁殖地。觅食以飞虫为主,包括双翅目、膜翅目(蜂、蚁)、鳞翅目成虫及幼虫、蜉蝣、蜻蜓、石蝇、蝗虫、蠼螋、蝽、草蛉、毛翅目、鞘翅目、螳螂及蝎蛉;亦食蜘蛛、盲蛛、蜈蚣、马陆、潮虫、蜗牛、蚯蚓及少量浆果。常单独、成对或家族群活动,迁徙时亦可见大群,偶与非洲混种觅食群混群。典型捕食方式自1–2米高的低枝或围栏出击,空中捕虫后通常回原位进食;多在树冠外连续换枝猎捕,亦会下地取食或从叶面、树干啄取,并悬停摘果或探查地面猎物。蜂、蜂类猎物被捕后会于栖枝上摔打去刺。
生长繁殖:欧洲5月中至8月中,东部主要为5–6月,北非4–7月(多为5月中至6月初);欧洲通常育雏两窝。一夫一妻制,偶有一夫二妻。单对占域营巢,巢由两性或仅雌鸟3–7天完成,为松散细枝、须根、枯叶、腐树皮、苔藓、干草、地衣、纤维构成的厚杯,内衬毛发、羽及细料;置于树干天然或人工平台、壁龛、枝杈、树洞、残桩、攀援植物、墙缝或平枝顶,亦用旧巢或开口巢箱,高1–15米(主2–5米)。窝卵2–7枚,常4–6枚(北非3–4枚),日间隔产卵;若卵失会再产。仅雌鸟孵卵,自末卵始,期10–17天(平均约13天);雏鸟同步孵化,双亲育雏12–17天;离巢后仍由亲鸟喂养12–32天。英国统计1052枚卵中77.9%孵化,749只雏81.3%出飞;瑞士18年资料66%首窝、88%第二窝成功出飞;德国14年平均每对育成2.67只幼鸟。环志记录雌鸟最长寿命5年,雄鸟8–9年;年均死亡率雌0.45,雄0.65。
区别辨识:与褐背斑鹟相比,斑鹟体型更大,体色偏灰(而非偏褐),头顶及下体纵纹更明显,无翼斑,嘴更长且下嘴大部暗色。与暗鹟相比,斑鹟体型更大,翼及尾更长,头胸具纵纹,无浅色眉纹。地中海亚种(balearica、tyrrhenica)体型较小,色泽更淡、沙色更浓,胸斑更淡,翼更短,且与指名亚种存在遗传差异,有人建议提升为独立种,但声纹差异有限,尚需深入研究。
保护现状:IUCN: LC(无危)。全球不濒危,为西古北区最常见、分布最广的鹟类,欧洲种群估计约775万对。然自1960年代中期以来,英国、爱尔兰、挪威、瑞典、芬兰、立陶宛、德国、荷兰、比利时、捷克、西班牙及乌克兰种群均呈下降趋势;长期环志计划显示仅中、北欧种群显著下降。西北欧衰退可能与连续凉夏、杀虫剂导致昆虫减少或污染、老树减少及栖息地恶化有关。非洲越冬区分布广泛,数量从稀少到局部常见,尚无显著近期下降证据;干旱地区因人工灌溉花园及外来树种植反而局部受益。
地理分布:繁殖区:指名亚种 striata 分布于欧洲向东跨乌拉尔山至西西伯利亚(额尔齐斯河)及北哈萨克斯坦,并北非西北(北摩洛哥东至北突尼斯);越冬于非洲西部、东部及南部。neumanni 亚种分布于爱琴海岛屿向东至高加索、伊朗北部及西部,向南至塞浦路斯及黎凡特,亦分布于中西伯利亚(额尔齐斯河东至外贝加尔);越冬东部及南部非洲。sarudnyi 亚种分布于伊朗东部、土库曼斯坦向东至天山、帕米尔及巴基斯坦北部与西部;越冬可能为东部及南部非洲。inexpectata 亚种分布于克里米亚;越冬非洲。mongola 亚种分布于阿尔泰东南部至外贝加尔东南及北蒙古;越冬可能为东部及南部非洲。地中海亚种 balearica 分布于巴利阿里群岛;越冬非洲西部及西南部。tyrrhenica 亚种分布于科西嘉岛及撒丁岛;越冬非洲。
其他:过去曾被视为与褐背斑鹟同种;地中海亚种因遗传差异及形态差异曾被建议提升为独立种“地中海斑鹟”,但声纹资料不足,需继续研究。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斑鹟的全球分布信息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斑鹟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