岛鸫

Island Thrush Turdus poliocephalus

塔岛鸫(英文名:Tasman Sea Island Thrush,学名:Turdus poliocephalus),是雀形目鸫科鸫属的鸟类。曾分布于塔斯曼海中诺福克岛与豪勋爵岛的已灭绝鸫类,旧称“岛鸫”复合体成员。体长约20.5–25厘米,雄鸟通体近黑色具浅褐头罩,雌鸟色暗且腹侧带暖棕,眼环、嘴与足橙黄。因黑家鼠入侵及植被破坏,诺福克亚种灭绝于1975年,豪勋爵亚种灭绝于1920年代。

外形特征:塔岛鸫体长20.5–25厘米,雌雄异形。指名亚种(诺福克岛)雄鸟全身黑褐色,头颈为淡黄褐色头罩,尾下覆羽具白纹;雌鸟似雄鸟但头顶及胸部褐色更深,腹及两胁带暖棕色;嘴、眼环及腿亮橙黄色。幼鸟全身褐色,上体具淡色纵纹,下体具深褐、淡黄及锈色杂斑。豪勋爵亚种雄鸟头灰褐,上体橄榄褐,喉及颈浅褐,胸腹及两胁肉桂褐;雌鸟色泽更淡。

鸣叫特征:岛鸫复合体成员通常在清晨或傍晚发出一系列响亮、清晰且富有旋律的乐句;警戒时发出金属质感的断续“chik-chik-chik…”或“chak-chak”声,初快后慢;另有短促刺耳摩擦音、微弱高而略下滑的“tss”及飞行时的高音“seeee”。塔岛鸫具体鸣声资料缺乏。

生活习性:塔岛鸫曾栖息于诺福克岛及豪勋爵岛的森林及邻近花园,或雨林—松树林混合带。岛鸫复合体普遍选择具成熟树木及较开阔下层的林地和森林,山岛个体多局限于山地森林,可自海平面分布至山顶。为留鸟,不迁徙;觅食方式类似乌鸫,在落叶层及低矮植被间跳跃,亦在林冠取食。食物包括陆生无脊椎动物(蜗牛、蛞蝓、蠕虫、昆虫、多足类、螨、蜘蛛)及小型果实、浆果和种子。塔岛鸫的详细食谱记录稀少。

生长繁殖:岛鸫复合体通常在森林再生处低处(1.5–2米,偶至5米)或树杈、灌木分叉处筑敞口杯状巢,巢材为草茎、细根、棕榈纤维、叶脉、卷须、嫩枝、叶片及碎树皮,外覆苔藓地衣,内衬软草。每窝1–3枚卵,常2枚,卵绿或蓝绿具密集红褐小斑,孵化期约18天,育雏期17–19天。塔岛鸫在诺福克岛记录繁殖期为8–12月及3–5月,在豪勋爵岛为9–1月。豪勋爵岛巢为大型松散浅杯,以棕榈叶、纤维及枯叶构成,内衬草,置于地面或近地的棕榈基部、树桩、藤蔓或灌木枝上;卵两枚,淡绿或淡灰具红褐斑。诺福克岛巢卵类似,但巢通常位于灌木及树杈,高1.8–6.1米。

区别辨识:塔岛鸫已与同属其他成员及亚种因灭绝而无野外重叠。指名亚种(诺福克岛)通体黑褐而头颈淡黄褐,尾下覆羽白纹显著;豪勋爵亚种头灰褐、上体橄榄褐、胸腹肉桂褐,整体较淡。与同复合体的萨摩亚岛鸫斐济岛鸫新喀岛鸫在羽色及地理分布上差异明显;与白头鸫相比,后者具白色头枕及不同体色模式,且地理上远离。

保护现状:IUCN: NE(未评估)(作为“岛鸫”复合体整体被视为无危,但该复合体中多岛系分类群已灭绝或受严重威胁)。诺福克亚种1975年后灭绝;豪勋爵亚种1920年代后灭绝。灭绝主要原因:原生植被清除、与引入乌鸫的竞争及杂交,以及1940年代黑家鼠(Rattus rattus)入侵导致的雏鸟捕食。

地理分布:繁殖区域:曾分布于澳大利亚外海的诺福克岛与豪勋爵岛。非繁殖区域:无,该种为留鸟。

其他:塔岛鸫原为“岛鸫”塔岛鸫复合体的一员,该复合体含50余个岛屿分类群,已于2024年被划分为17个独立物种。塔岛鸫萨摩亚岛鸫斐济岛鸫新喀岛鸫构成一支系,与东亚的伊豆鸫赤胸鸫白腹鸫褐头鸫白眉鸫亲缘较近。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岛鸫的全球分布信息

Download on App Store 下载 Android APK Google Play 下载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岛鸫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